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00章 国家遭遇金融攻击(第3页)

二、防御策略的古今转化

1. 金融长城·管制与干预

1998年港府入市购买股票、限制裸卖空,实际上是汉代"均输平准"政策的金融化应用——桑弘羊用国家资本调节物价,如今则用央行流动性稳定市场。《商君书·壹言》说"法律设立却不更新,就和没有法律一样",因此管制需随技术迭代,如用区块链追踪跨境资金,类似唐代"过所"(通行证)制度防止走私。

2. 粮草辎重·外储与黄金

日本1985年《广场协议》后因外储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美元)而陷入被动,反证《周易·系辞》中"穷究事理、尽知本性,直至通达天命"的道理——外储需多元化配置,如同汉代"丝绸之路"用丝绸、瓷器换取西域黄金,如今增持黄金储备,同属"用实物对抗虚值"的智慧。

3. 坚壁清野·资本流动监管

明代"海禁"虽有弊端,但其"片板不得下海"的决绝,与现代资本项目审慎管理的逻辑相通。《尉缭子·治本》说"丈夫在田间耕作,妻子在机杼织布,百姓不从事其他行业,就会有储蓄",意指断绝投机路径,引导资金回归实业,这是诸葛亮"闭关息民,养育军士"的治国方略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三、实业与金融的辩证之道

伯言倡导的"实业为盾",可追溯至战国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也因脱离实业根基而失败。太傅的调和之论,暗合《道德经》中"三十根辐条汇聚于车毂,因为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金融(无)与实业(有)需相辅相成,如同汉初"休养生息"时,桑弘羊用"盐铁官营"聚集财富,同时鼓励农耕,这是"虚实相生"的治国典范。

文末《金融御侮典略》的结语,将金融比作"国家的血脉",典出《黄帝内经》"血脉畅通和谐,精神才能安居",强调金融需如气血循环般畅通而不妄行。其中"在青萍之末察觉征兆"一句,化用宋代苏洵《辨奸论》中"月亮周围出现光晕预示有风,柱基湿润预示有雨",警示危机预警需见微知着,正如管仲通过"百姓面带饥色"预见齐国粮荒,提前"从鲁国购买粮食"来安定国家。

此篇以对话为骨架,以古今金融战例为血肉,借《孙子》《管子》等典籍贯通攻防智慧,既阐明"金融如战争,不可不察"的危机意识,也展示"以古为鉴,可御今患"的策略,最终成为经世致用的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