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80章 守法朝朝忧闷(第3页)

“从前诸葛亮治理蜀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虽然‘执法严峻但百姓无怨’,为什么?因为‘惩罚不避疏远,奖赏不遗近臣’。如今若能效仿诸葛亮,使‘权贵犯法与庶民同罪’,如同汉朝郅都让临江王‘到中尉府受审’,唐朝戴胄‘犯颜执法’抑制公主,何愁法律天平不正?更需仿效宋朝‘磨勘法’,考核官吏政绩,把‘执法平允’作为上等考核,‘苛索扰民’作为下等考核,使胥吏不敢谋私。”

商人击掌说:“若能如此,我即使日日守法,又有什么可忧的!如今的祸患,在于‘法律设立却不行于权贵,刑罚设置却不施于奸宄’,导致‘守法者如羊在虎群,违法者如虎踞羊群’。希望您将这些话上达天听,恢复法律的公正,归还百姓安宁!”

终章 醒世:破除忧闷归正途

(治狱官取火漆重新封印商人的船引,与商人临江立誓。)

治狱官振袖说:“您听这江声——守法的忧闷,不是闷于法律,而是闷于执法的私心;违法的欢颜,不是欢于正道,而是欢于弄法的空隙。如果法律如同运河的船闸,平衡高低而利于舟行,有什么可忧的?如今闸官受贿,私开闸门,让‘官船’(违法者)顺流而下,‘商船’(守法者)壅塞不前,这不是船闸的过错,是闸官的罪孽!

“《慎子·威德》说:‘所以蓍龟是用来建立公识的,权衡是用来建立公正的,书契是用来建立公信的,法制礼籍是用来建立公义的。大凡建立公,都是为了摒弃私。’摒弃私心则公器端正,公器端正则忧闷消散。从前商鞅‘惩罚太傅公子虔,黥面太师公孙贾’,虽然遭怨恨,但秦国百姓知道‘法律不可侵犯’;如今若能‘惩罚上大夫,奖赏平民’,让李某之流伏法,漕督之辈罢官,何愁市井不唱‘守法日日安闲,违法朝朝惊惶’!”

商人再次下拜说:“如今知道忧闷的根源在‘法私’,不在‘法公’;在‘吏奸’,不在‘律严’。我当如当初执守盐引,但求您等如同运河的基石,镇住浊流;如同闸口的铁栏,挡住私船。如果天下执法如同青天白日,我们这些守法者,自然会如舟行顺风,安然而乐!”

(此时漕船启闸,治狱官亲自送商人过闸,两岸船夫齐呼“青天”。夕阳下,守法之舟与违法之舟,航途判然两别。)

译后说明:本文以现代白话还原古代论辩场景,聚焦“执法不公导致守法忧闷”的核心命题,摒弃儒家德治话语,以法家“公器”“权柄”思想为骨架,援引《商君书》《韩非子》等典籍原文时,既保留文言精髓,又通过白话语境阐释其现实指向。翻译特别注重历史案例的现代转译(如严嵩、刘瑾等),以及比喻系统的连贯性(以“运河闸政”喻执法生态),力求在呈现“法衡失坠”现象的同时,清晰传递“复衡在去私”的治理逻辑,五千言译文严格遵循原文“叩问—析弊—辩枉—究源—证史—拯溺”的递进结构,确保论辩锋芒与现实批判性兼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