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守法朝朝忧闷(第2页)
商人指着岸上的酒肆说:“那家‘醉仙楼’是漕运总督小舅子开的,占道三尺,县丞亲自题写‘官商合营’匾额;我的货栈距街道五尺,竟以‘侵街’为由被罚。昨天看见私盐船遇到巡船,用‘孝敬银’买通,巡船反而鸣炮‘护送’;我这船持有正规文牒,反而被指‘迟延’而锁舱。这难道不是‘守法者步步荆棘,违法者处处畅通’吗?《管子·明法》说‘私行确立则公法毁坏’,如今私行如蔓草,公法如残烛,叫小民如何自处!”
第四章 究源:上下的蛀虫
治狱官拔出剑说:“您看见蠹虫蛀木,该砍树吗?还是该除虫?《商君书·靳令》说:‘法律已定,不因为好话而损害法律。’如今损害法律的有两种:一是‘上枉’,权贵用‘特旨’‘批条’破坏法律;二是‘下蠹’,胥吏用‘陋规’‘常例’败坏法律。上枉如东汉梁冀,‘一门七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假传圣旨破坏法律,导致‘桓灵二帝卖官,朝政日益败坏’;下蠹如宋朝‘吏强官弱’,州县文书都出自小吏之手,于是‘官员不懂法律,小吏私用法律’。
“更有‘上下合蠹’的情况:明朝的严嵩,‘父子掌权,卖官鬻爵’,御史弹劾,反而遭廷杖;他的党羽鄢懋卿‘总理盐政’,命令‘各盐商纳贿才允许行盐’,导致‘守法盐商十去其七,私盐遍布天下’。这难道不是‘上层用权力坏法,下层用贿赂乱法’,使守法者如处漏舟,违法者如乘坚船吗?《韩非子·孤愤》说:‘当道掌权的人,擅权专断,内外就都为他们所用了。’当道者擅用法律,内外都顺从他们的私心,这才是忧闷的根源!”
商人展开袖子展示补丁:“我从前也是富商,因为不肯‘入帮’(加入私盐团伙),屡遭打压,如今落得舟破货损。昨天听说李某又纳银千两,得到‘皇商’虚衔,从此运盐‘免税免检’。这难道不是‘违法者加冠,守法者受枷’吗?百姓说‘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不是畏惧法律,是畏惧执法者的贪婪;不是憎恨律法,是憎恨行律者的私心!”
第五章 证史:天平倾斜的借鉴
治狱官陈列案牍说:“您且看历代法律天平失衡的祸患:战国时,魏国‘上计’之法本为考核政绩,后来成了‘官吏互相欺诈’的工具,所以西门豹‘洗沐佩韦’,以此矫正虚饰之风;汉初‘约法三章’本为利民,但‘萧规曹随’之后,郡国守相‘重人情轻律法’,导致‘豪强兼并土地,贫者无立锥之地’。
“到晋朝‘九品中正制’,起初是‘用来评定人才优劣,并非指世族高低’,后来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私器,律法沦为世族护符;唐朝‘节度使’本为边防设置,后来成了‘河朔三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奉朝廷命令’,法权崩解,最终导致五代之乱。这些都是‘法律设立却不施行,施行却不公正’,使良善之人绝望,奸邪之徒横行。
“反观执法公正之时:汉宣帝‘赏罚分明,考核名实’,使得‘官吏称职,百姓安居乐业’;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立《市易法》,平物价,抑制兼并’,虽然遭阻挠,但‘商贾流通,国库充盈’。《商君书·壹言》说:‘法律公平则官吏无奸邪。’法律若能持平,官吏怎能奸邪?如今的忧闷,不是因为法律细密,实在因为法律歪斜;不是因为律法严厉,实在因为律法偏颇!”
第六章 拯溺:恢复天平的方法
商人长跪求计:“您既然知道症结,可有恢复天平的方法?我们这些守法者,如同溺于浊流,希望您赐一苇渡江!”
治狱官扶起商人,指着漕闸的铜尺说:“恢复天平的方法,在于三件事:一是‘正权’,如同商鞅‘悬金徙木’,树立执法的威信;二是‘去蠹’,如同包拯‘请求裁撤内侍,减少冗费’,清除执法的污弊;三是‘均秤’,如同子产‘庐井有伍,田有封洫’,确定执法的标准。《韩非子·八经》说:‘彰明法律而牢固坚守。’法律严明则百姓信任,牢固坚守则官吏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