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9章 朱元璋异军突起(第2页)

滁州之战,朱元璋秀了把操作。他没硬拼,而是派徐达去诈降,骗守将出城,然后设下埋伏,一仗就拿下了滁州。进城后,他贴出告示:"不许抢老百姓东西,违者斩!"老百姓一看,这支部队跟别的红巾军不一样,纷纷送粮送菜。

更绝的是他收编降兵的手段。有次收了三千降兵,朱元璋晚上让他们当值巡逻,自己带着亲兵在帐篷里睡觉,压根不设防。降兵们感动坏了:"朱将军这么信我们,咱得玩命报答!"

几年工夫,朱元璋的队伍从二十四人变成了三万人,还网罗了李善长(谋士)、冯国用(将领)这样的人才。李善长跟他说:"刘邦当年在沛县起兵,知人善任,不杀百姓,五年就成帝业。您学他准没错。"朱元璋听进去了,从此把"不嗜杀不好杀人)"当作战场信条。

1355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成了濠州红巾军的老大。他盯着地图,目光落在了集庆(今江苏南京)。

集庆这地方,太适合当根据地了:背靠紫金山,前有秦淮河,长江从旁边流过,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江南富庶之地,有粮有钱,不像北方那么穷。

但打集庆不容易。元朝在这儿驻了重兵,还有陈友谅(另一支红巾军首领)盯着。朱元璋一步一步来:先打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抢占渡江的跳板;再攻太平(今安徽当涂),稳住阵脚;最后在1356年三月,集中水陆大军猛攻集庆。

城破那天,朱元璋骑马进城,先去拜访了当地的老儒,问他们"如何能守住这地方"。老儒们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当场宣布:"改集庆为应天府,废除元朝苛捐杂税,开仓放粮!"

从此,应天府成了朱元璋的"龙兴之地"。他在这里屯田种地(自己搞生产,不抢老百姓),招揽读书人(比如刘基,也就是刘伯温),制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急于称帝,先把根据地搞扎实。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不是那个讨饭的和尚了。他穿着龙纹袍子(虽然还没称帝),听着谋士们分析天下大势,眼睛里的狠劲变成了沉稳。

天下英雄,谁也不服谁。当时最厉害的有三个人:朱元璋(占应天)、陈友谅(占武昌,拥兵六十万)、张士诚(占苏州,富得流油)。陈友谅和张士诚都想吞了朱元璋,朱元璋也想吞了他们。

1360年,陈友谅先动手了。他造了几百艘巨舰(最大的能载三千人),顺长江而下,直扑应天。朱元璋的部将吓得腿软:"陈友谅船太大,咱跑吧?"朱元璋拍桌子:"跑?往哪跑!他船大掉头慢,咱用小船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