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仁宗汉法复科举(第2页)
仁宗对汉文化的热爱,甚至到了"偏心"的程度。他觉得蒙古传统的"忽里台大会"(贵族议事会)太落后,主张"事从简牍"(用文书制度处理政务);他觉得蒙古的历法不够精确,下令让郭守敬的后人重修历法;他甚至还想把皇宫里的蒙古语告示,全换成汉文。
有大臣劝他:"陛下,您毕竟是蒙古皇帝,太偏向汉法,会引起宗室不满的。"仁宗叹了口气:"治国要用好办法,管它是汉法还是蒙古法?"
仁宗干的最轰动的一件事,是恢复科举。
自从金朝灭亡后,科举就停了。元朝建立后,忽必烈虽然搞过几次"选官考试",但规模很小,而且蒙古人、色目人考的内容跟汉人完全不一样(蒙古人考骑射,汉人考经义),根本算不上真正的科举。从1237年(金朝最后一次科举)到1313年,整整七十六年,读书人想当官,要么靠关系,要么去给贵族当幕僚,正经的"学而优则仕"之路,断了快一个世纪。
1313年,仁宗下了一道《开科取士诏》,里面说:"朕惟取士之法,必考经术以作其义理,考辞章以观其才华。"意思是,不管是蒙古人、色目人还是汉人、南人(南宋遗民),都要考经义(儒家经典)和辞章(文章写作),考上了就能当官。
这道诏书一下,天下读书人都疯了。江南地区的老秀才们,有的都七八十岁了,拄着拐杖去报名;北方的私塾里,一下子挤满了读书的孩子,家长们说:"好好考,以后能当大官了!"
1315年,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在大都举行。一共录取了五十六人,其中蒙古人、色目人各十六人,汉人、南人各十二人。第一名(状元)叫张起岩,是山东人,考中后被任命为集贤修撰(负责修史书的官)。他后来回忆:"放榜那天,我在榜前看了三遍,才敢相信自己中了。周围的人都在哭,有哭自己考中的,也有哭盼了一辈子终于等到这一天的。"
恢复科举看起来是好事,但反对的人可不少。蒙古勋贵们跳得最欢:"我们蒙古人靠马背上得天下,凭什么要跟汉人一起考那些之乎者也?"有个叫铁木迭儿的大臣,是武宗时期的老臣,私下里说:"科举就是汉人的圈套,想让我们蒙古人忘本!"
仁宗没少跟他们吵架。有一次在朝堂上,铁木迭儿说:"陛下,汉人读书人参政多了,会反过来欺负我们蒙古人。"仁宗冷笑一声:"你看看那些贪赃枉法的,是汉人多还是蒙古人多?科举选的是有本事、有德行的人,总比用那些只会抢钱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