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9章 崖山一战南宋终(第3页)

周围的大臣、宫女、士兵见了,纷纷哭喊着"陛下,臣等随您去!",接二连三地跳海。史官在最后一刻,把手中的史册捆在身上,也跳了下去——他要让后人知道,南宋是怎么亡的。

张世杰在混乱中突出重围,看着身后的船阵被元军烧毁,海面上漂满了尸体,突然一口鲜血喷在甲板上。他想再杀回去,却被部将拉住:"元帅,留条命吧,将来或许还有机会!"可当他的船开到海陵岛(今广东阳江海陵岛)时,遭遇了台风,船翻了,张世杰落水前最后一句话是:"我为大宋尽忠了!"

崖山之战的消息传到大都,忽必烈正在看新修的《授时历》,听到"宋室亡矣",沉默了半天,说了句:"陆秀夫是个忠臣。"他让人去打捞陆秀夫和赵昺的尸体,却只找到一具穿着龙袍的小孩尸身,不知道是不是赵昺,最后只能草草埋了。

有人说,文天祥当时也在崖山附近。其实不然,他早在三年前就被俘了。元军把他押到崖山,让他写信劝降张世杰,文天祥挥笔写下了那首《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叹口气:"这人是劝不降了,送大都去吧。"

文天祥在大都被关了三年,忽必烈亲自劝降:"你若降,我封你为宰相。"文天祥笑了:"我是大宋的宰相,岂能事二主?要杀便杀,别废话。"至元十九年(1282年),他在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就义,死前向着南方磕了三个头——那是南宋都城临安的方向。

崖山之战后,有个叫邓光荐的文人活了下来,他写了本《填海录》,记录了崖山的最后日子。里面说,跳海的军民有十几万,海面上浮尸漂了十几天,"水为之赤"(海水都被染红了)。有人说这是夸张,但想想那二十万军民里,大多是拖家带口的百姓,他们本可以投降元军,至少能活命,却选择跟着一个八岁的皇帝沉入海底,不是傻,是因为心里有个词叫"家国"。

元朝的史官在写《宋史》时,特意加了一句:"宋之亡,非亡于崖山,亡于襄樊;非亡于襄樊,亡于贾似道。"这话有道理,南宋的灭亡是早就注定的,但崖山之战之所以被记住,不是因为它是"亡国之战",而是因为它留下了一种精神——明知必败,仍要站着死,不跪着生。

几百年后,有人在崖山立了块碑,上面写着"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处"。海风掠过石碑,像在重复陆秀夫最后对小皇帝说的话:"陛下,咱大宋,没了,但骨气还在。"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