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第2页)
正当范仲淹在朝堂上风生水起时,西北边境传来战报:西夏李元昊称帝,率军进犯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军连吃败仗,朝野震动。仁宗紧急召见范仲淹,任命他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前往西北抗敌。
文人带兵,这在北宋并不少见,但真正能打的却没几个。范仲淹心里清楚,自己不能当“纸上谈兵”的赵括。他一到西北,就换上戎装,深入前线考察地形,制定了“屯田久守”的策略。他还亲自训练士兵,改进武器装备,把原本松散的宋军打造成一支铁军。
有一次,西夏军进攻大顺城,范仲淹派狄青率轻骑夜袭敌营。狄青面戴铜面具,如神兵天降,西夏军被打得丢盔弃甲。范仲淹听说后,拍案叫绝:“狄青这小子,真是一员虎将!”他立刻提拔狄青,还送他一本《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后来成为一代名将,与范仲淹的栽培密不可分。
范仲淹不仅会打仗,还很有外交手腕。他给李元昊写了一封劝降信,言辞恳切:“大王如果真的怜惜百姓,就向朝廷谢罪,恢复王爵之位。否则,战争旷日持久,对谁都没好处。”李元昊虽然没投降,但对范仲淹的才华也不得不佩服,称他为“小范老子”,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
在范仲淹的努力下,西北局势逐渐稳定。庆历和议达成后,他被召回京城,升任枢密副使,后又拜参知政事,成为宰相级别的高官。
回到京城的范仲淹,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仁宗对他寄予厚望,让他主持新政。范仲淹也不含糊,很快拿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等十大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直指北宋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堪称一剂猛药。
但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范仲淹的新政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保守派立刻跳出来反对。宰相吕夷简冷笑道:“范仲淹口口声声为国为民,实则是想结党营私。”夏竦更是伪造书信,诬陷范仲淹勾结契丹。
朝堂上,改革派与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范仲淹据理力争:“祖宗之法固然好,但时移世易,若不知变通,便是刻舟求剑。”欧阳修也力挺:“商鞅变法虽遭车裂,但秦国终成霸业。如今我朝积弊更深,不变革只有死路一条!”
仁宗一开始还支持范仲淹,但架不住保守派天天在耳边吹风。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被迫自请外放,新政宣告失败。这场改革虽然只持续了一年多,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