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9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

公元989年,江苏徐州,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的父亲范墉是个小官,给孩子取名范仲淹。谁也没想到,这个孩子日后会成为北宋最耀眼的政治明星和文学巨匠。

但命运似乎一开始就跟范仲淹过不去。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山东长山的朱文翰。从此,他改名朱说,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继父家虽说不愁吃穿,但年幼的范仲淹总觉得自己像个外人。有一次,他劝两位哥哥不要铺张浪费,却被哥哥嘲讽道:“你一个外姓人,有什么资格管我们朱家的事?”

这句话像一把刀,刺痛了范仲淹的心。他毅然辞别母亲,踏上了求学之路。他来到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开始了“断齑画粥”的苦读生涯。每天煮一锅粥,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着咸菜下肚。冬天读书犯困,就用冷水洗脸提神。这种日子,换作常人早就崩溃了,可范仲淹却甘之如饴,还在心里默默立下誓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6岁的范仲淹终于熬出头,考中进士。他迫不及待地把母亲接到身边奉养,并正式恢复范姓,改名仲淹。从此,江湖上少了个默默无闻的朱说,多了个名震天下的范仲淹。

范仲淹的官场生涯,从广德军司理参军开始。这个九品芝麻官,负责审理案件。他办事认真,刚正不阿,为了一桩冤案,甚至敢跟上级拍桌子。有一次,他发现一个囚犯被屈打成招,硬是顶着压力重审,最终还了人家清白。

金子总会发光。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泰州靠近黄海,海潮经常泛滥,百姓苦不堪言。范仲淹实地考察后,向知州张纶提出修筑海堤的建议。张纶也是个办实事的人,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征调四万多民夫,历时三年,终于修成了一条长百里的扞海堰。这条堰后来被百姓称为“范公堤”,至今仍在造福一方。

此后,范仲淹的仕途开始走上坡路。他先后担任集庆军节度推官、秘阁校理等职,逐渐进入中央视野。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刘娥病逝,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回京任右司谏。这可是个得罪人的差事,但范仲淹不怕,他一上任就火力全开。

当时江淮地区闹灾荒,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却反应迟缓。范仲淹直接质问仁宗:“如果宫中停食半日,陛下该当如何?”仁宗被问得哑口无言,只好派他去赈灾。范仲淹到了灾区,开仓放粮,还把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警示王公贵族不要奢侈浪费。这波操作,让他在民间赢得了“范青天”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