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12章 江东造船业(第2页)
这些技术突破,让东吴水军拥有“一日千里”的机动能力。《吴录》载,嘉禾元年(公元232年),孙权派将军周贺跨海远征辽东,船队“乘风破浪,旬日而至”,震惊曹魏。
三、跨海拓疆:从夷洲到辽东的战略布局
孙权的海洋野心,首先体现在领土扩张上。黄龙二年(公元230年),他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抵达夷洲(今台湾)。《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载了此次航行:“从章安(今浙江台州)东行,历海岛,得夷洲,土无霜雪,草木不死。”(从章安向东航行,经过海岛,抵达夷洲,此地气候温暖,草木常青。)
这次行动虽因“士卒多染瘴疠,十不存一”被迫撤回,但意义深远:它是大陆政权首次对台湾的官方经略,比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早了近千年。更隐秘的动机是获取人口——《三国志》载,卫温带回“夷洲数千人”,补充因战争损耗的劳动力。
向北,孙权则试图联合辽东公孙渊制衡曹魏。嘉禾二年(公元233年),他派张弥、许晏率船队载“金宝珍货,九锡备物”册封公孙渊。《魏略》讽刺此举“如以羊饲虎”,果然公孙渊反杀吴使,吞并财物。但孙权并未气馁,次年又派船队绕开山东半岛,直抵高句丽,开辟了东北亚航线。
四、暗流涌动:造船业背后的民生代价
大规模造船对东吴百姓而言,却是沉重负担。《三国志·华核(he)传》记载,工匠“昼夜劳作,冬不得暖,夏不得凉,死者相枕”。更严重的是木材消耗,《吴地记》称,为造楼船,“深山巨木,十伐其九”,导致会稽、建安等地森林锐减,引发水土流失。
民间反抗随之而起。赤乌八年(公元245年),豫章百姓因“征调船材”暴动,《吴书》载:“民怨沸腾,聚山为盗,州郡不能制。”孙权不得不下诏“减船材征调,缓刑薄赋”,但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