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金风玉露与铜锅抗浪鱼(第3页)
船行至湖心,铜锅稳稳架在船头铁架上,船娘舀起抚仙湖的活水,倒入用三年陈盐腌过的酸菜。酸菜是船家祖坛腌了三秋的老水菜,嫩豆腐用湖心岛卤水点成。抗浪鱼在红铜锅里翻了个身,奶白的汤就漾出紫苏香。抗浪鱼鱼身细长银亮,在沸汤里扭出银白色弧线,嫩豆腐被竹筷戳成蜂窝状,吸饱鱼汁后泛着翡翠光泽。与酸菜、嫩豆腐同煮,鲜香随水汽蒸腾。王少爷家丁从行囊取出苦荞粑粑,炭火烘烤后掰成小块,蘸野生蜂蜜佐食。苦荞粑粑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口感略带苦涩,但蘸上蜂蜜后,苦中带甜,别有一番风味。苦荞的粗粝与蜂蜜的甘润交织,铜锅鱼汤酸辣开胃,众人就着湖风大快朵颐。
这个抗浪鱼可不是后世神曲“恐龙抗浪抗浪空”那个东西,而是云南抚仙湖、星云湖等高海拔淡水湖的特色鱼种。学名裂腹鱼(schizothorax spp.),体形细长如柳叶,鳞片银白,背鳍坚硬如刀;适应溶氧量极低的湖水,能通过皮肤直接吸收氧气;洄游性鱼类,繁殖期溯流而上,被渔民称为“会游泳的银子”。这种鱼因很多特性,在云南有独特的意义。
清代马帮运盐至滇南,常以抗浪鱼为“天然冰箱”——将盐腌鱼肉风干成“鱼盐砖”,既可防腐,又能作马匹长途补盐剂。一斤鱼盐砖可换三斤普洱茶饼。抗浪鱼鳃部有天然“盐腺”,能将湖水盐分浓缩成颗粒。盐商借机伪造官盐:将鱼腺晒干混入粗盐,冒充“滇南老盐”逃避厘金。光绪年间因此爆发“抗浪鱼盐案”,官府在抚仙湖沉船三百艘,鱼骨堆成小岛。渔民捕抗浪鱼需用麻绳穿鳃,谓之“锁鳞契”——鱼获后须放生幼崽,否则次年湖面必起大雾伤人。马帮常以此鱼血为墨,在船板刻写“盐路生死状”。
当地传说抗浪鱼是女娲补天时崩落的息壤所化,鳞片暗藏星图,鱼骨可占卜盐路吉凶。傣族认为抗浪鱼是盐婆的泪滴所化,每逢旱年,渔民会割鱼尾蘸血涂盐灶,谓之“借神威晒盐”。盐商用抗浪鱼鳔制成“水密信”,遇险时吞入鱼鳔,胃酸溶解后显影密文,记载私盐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