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金风玉露与铜锅抗浪鱼(第2页)
“少爷,咱们要不要租条船,游湖赏景?”者黑嫫提议道。
王月生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好啊,正好可以放松一下。”
者黑嫫带着几名伙计找到附近的渔民,租了一条木船。渔民们热情地帮助他们将船推到湖边,船娘是一位年轻貌美的彝族女子,她穿着传统的彝族服饰,头戴银饰,笑容甜美。“欢迎各位客官,今天天气不错,咱们可以好好游湖。”船娘热情地招呼着,熟练地解开缆绳,撑起竹篙,木船缓缓驶向湖心。
船娘一边撑船,一边唱起了悠扬的关索调。歌声婉转悠扬,在湖面上回荡,引得湖中的水鸟也跟着鸣叫起来。王月生和者黑嫫坐在船头,闭目聆听,感受着这宁静而美好的时光。
船娘用鱼骨雕的鼓槌敲打竹篓,节奏模仿抗浪鱼跃出水面的“噗通”声。调式是采用中原已失传、几百年前传到西南的当年唐朝阳关三叠的唱法,只不过在这里可以随情随景,想唱几叠就唱几叠。船娘唱的第一叠是:
“哎——
关索过江哎鱼儿钻浪啰,
铜锅煮盐哎烫穿三更霜!
抚仙湖底银脉响叮当,
哪是镖旗哪是鱼骨梁?”
第二叠是:
“酸汤滚沸哎烫出星子亮,
抗浪鱼儿哎吐出盐罐霜!
船头阿妹独眼淌血浪,
去年腊月哎捞起铁锚伤!”
第三叠是:
“马帮驮盐哎压断九条江,
盐商笑里哎藏把杀人刀!
铜钱磨成哎鱼眼照夜光,
哪是官银哪是怨魂疮?”
第四叠是:
“天阶露水哎凉透苦荞粑,
铜锅煮月哎煮不化旧疤!
若问孤山岛哎在哪方?
湖心银鳞哎咬碎旧时光!”
王月生还奇怪,为什么这么美好的日子里,本应轻松愉快的歌曲中,却蕴藏着淡淡的却化不开的忧伤甚至神秘。偷偷问者黑嫫,者黑嫫当场制止了他。后来待无人处,才偷偷告诉他,这是几年间滇中水匪和盐枭在抚仙湖发生的很多生死劫的民间记录。船家不会、也不敢据实记载,就用特有的方式去记录和流传。比如,虽然者黑嫫不太走这条线,但她大概能听出,“关索过江”借三国典故,暗指有马帮横渡抚仙湖时曾遭遇官家杀人越货的“盐税劫杀”;“铁锚伤”影射光绪年间盐商沉船埋尸的传闻,铁锚锈迹中嵌着人骨;“铜锅煮月”暗指商人将走私银锭熔成铜锅,煮鱼时银毒渗入汤底;“湖心银鳞咬碎时光”指湖底沉银被抗浪鱼啃噬,形成带牙印的银饼,被马帮称为“活人祭银”。于是王月生恍然大悟,为什么很多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长诗听起来那么诡异,但仍然传唱百年千年,应该都是里面蕴含了真实的历史,但被时间的层垒扭曲了本来的面目。
至于关索调,又称关索戏,是一种源自云南澄江地区的古老戏剧形式,属于傩戏的一种。它起源于古代的傩祭仪式,最初用于驱邪逐疫,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神娱人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关索戏的表演不设舞台,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演员通常头戴面具,边唱边舞,保留了娱神歌舞的遗风。表演时,演员们会通过唱、白、舞等多种形式展现故事内容,动作夸张,富有感染力。关索戏的声腔较为复杂,没有固定的板式,演唱者不受音域和节奏的严格限制,同一曲调不同人演唱时会有差异。伴奏简单,通常只有锣鼓,没有复杂的弦乐伴奏。关索戏主要以三国时期蜀汉的故事为蓝本,歌颂刘、关、张等蜀汉人物的功绩,如《花关索战山岳》《三娘公主战》等。剧中人物角色分为生、旦、净三行,其中净角多为男扮女装。关索戏在后世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