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沙海之困与慈禧之叹(第3页)
至于被慈禧不点名批评的几人,包括军机大臣刚毅,他力主利用义和团的强硬派代表,此时随驾至太原,但后世历史上不久后病重,9月22日死于侯马镇,临终前仍力谏“不可轻信洋人”;还有刑部尚书赵舒翘,他原主张招抚义和团,随行至太原,后世历史上因列强要求惩办“祸首”,在西安被赐自尽;以及端郡王载漪,他是义和团事件核心人物,其子溥儁曾被立为“大阿哥”,随驾至太原,后被慈禧逐渐疏远,次年革爵流放新疆;和原山西巡抚毓贤,他在山西大力支持义和团,慈禧抵太原时因列强施压已被革职,但仍滞留太原,后被处死于兰州。
其实王月蒙在慈禧身边的时候并未针对义和团或者支持义和团的官员说过任何话,至于她老公董存山和堂哥王月童,更是只用王月生提前埋藏的物资去向护驾的清军提供补给,完全不参与军务和政务。而且这些人再三表示随扈官员和兵马已到位,自家民间身份不适合继续随驾,也没有就此转入官场的念头。但架不住聪明人太多。自然有人会问王家兄妹为何会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如此有针对性的准备时,几人自然表示是王月生在留洋途中得知国内一年前的时局,便立即判断出大变即将发生,立即终止行程往国内赶,并且马上通知了家里做准备报效朝廷。
当然,没有人问既知如此为何不立即上报朝廷,因为第一,大家都知道,按照清朝的体制,这种民间人士是根本没有途径合法向上发声的;第二,当时准备取代光绪的大阿哥和其父端亲王势力势头正盛,高峰时连慈禧都要退避一二。但这种先知先觉还是深深刺痛了几位当事人,合着我们利用或者支持义和团,早在一年前就被你王家看出要引发祸乱,甚至要闹到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啦,那得证明我们有多祸国殃民而且注定失败啊。所以这些人默契地开始散布各种有的没的。而王家兄妹本来就因为这边慈禧舍不得王月蒙的奇谈怪论和乡俗民情,那边岑春煊和马玉昆等有人保障吃喝用度正爽,都不愿放几人离开,他们正好借这种舆论大倒苦水,哀求离开。
王文韶人老成精,知道老佛爷这是拿着看似家长里短耳朵根子的事,实际在敲打那些怂恿或支持义和团的大臣,看来是想做切割了。这时候需得站好队,表对态,最好再给老佛爷递把刀子过去。于是颤颤巍巍的站起身行礼道,“那丫头跟我一路也聊过些话,不像是恃宠而娇、不知进退的孩子。看他王家远居西南,却料敌机先,未雨绸缪。如果他那个兄弟确有什么肺腑良言,太后可否拿出来让大家参详一二”。在场人中,也只有他年纪一大把,好用丫头来称呼王月蒙,倒是避免了一些称呼上的尴尬
慈禧暗中赞许王老头的知情识趣,却是谦虚道,“唉,都是我们女人家的一些子上不得台面的猜测。我也问过丫头,怎么你那哥哥大老远的在西洋,凭着当地报纸上的只言片语,就能笃定一年后有此大变?甚至不惜中断自己的欧洲游学,且让你们族中也配合着调动如此多的资源和人力去做这些可能有去无回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