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120章 咸海之死与塔什干(第3页)

1755–1759年,乾隆消灭准噶尔汗国,控制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将外西北纳入版图。1762年设立伊犁将军府,统辖天山南北及外西北(包括后世哈萨克斯坦东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区),实行军府制与伯克制结合的管理,并通过屯田(如锡伯营、察哈尔营)巩固边疆。对哈萨克、布鲁特(吉尔吉斯)等游牧部落实行朝贡册封,承认其首领地位,但不直接干预内部事务。开放伊犁、塔尔巴哈台(塔城)为互市点,同时限制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和卓势力渗透,防范分裂。

1820–1828年间,浩罕汗国支持的和卓后裔张格尔在南疆发动叛乱,暴露清朝边防弱点。1864年陕甘回变波及新疆,各地割据势力崛起,次年浩罕军官阿古柏趁机入侵,建立“哲德沙尔汗国”。几乎与此同时,北面的俄罗斯帝国也在向中亚步步紧逼。1864年攻占维尔内(后世阿拉木图),同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人随地归”等条款,割占外西北44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斋桑泊以南地区。1865年控制塔什干,1876年灭浩罕汗国,将外西北全境纳入突厥斯坦总督区。1876–1878年间,左宗棠率清军击败阿古柏,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大部。1881年,中俄签署《伊犁条约》,沙俄被迫归还伊犁,但仍割占霍尔果斯河以西7万平方公里土地,并勒索赔款500万卢布。1884年新疆建省,取消军府制,设巡抚、州县,加强中央集权,屯垦戍边,重点防御沙俄南下。边疆防御退守至伊犁河谷、天山南北,外西北彻底丧失,帕米尔高原成为中俄争议前沿。

王月生此时看到的塔什干是一座撕裂的城市。俄式新城“新塔什干”是行政中心,突厥斯坦总督府是一座仿圣彼得堡冬宫式建筑,白色大理石立柱与鎏金穹顶,门前广场立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铜像,底座刻俄文“文明与秩序的传播者”。城墙厚3米的俄军兵营驻扎两个哥萨克骑兵团,马厩中顿河战马佩戴防沙眼罩,靶场枪声惊飞巴扎的鸽群。欧式街区的林荫道旁建起东正教圣母升天教堂。中亚旧城“老塔什干”里的迷宫街巷中,土坯房密如蜂巢,拱顶市场乔尔苏巴扎内悬挂整排风干羊头,香料堆旁蜷缩着售卖和田玉的喀什噶尔商人。库克尔达什经学院(16世纪)的蓝釉瓷砖剥落,学生跪读《古兰经》。哈斯特伊玛目广场的千年桑树下,苏菲派苦修者旋转至癫狂。暗渠卡雷兹仍在旧城地下流淌,盗水贼用羊皮囊偷灌俄军喷泉,转售给干旱街区的茶馆。

中亚的经济命脉是棉花,被俄罗斯人视为白色黄金。锡尔河引水渠两岸棉田吞噬桑园,头戴斗笠的乌兹别克农妇腰系俄制磅秤,采摘的棉朵装入麻袋烙上双头鹰火印。轧棉厂蒸汽机轰鸣,童工在飞絮中咳血,厂主办公室的留声机播放《天鹅湖》,掩盖了窗外鞭打怠工者的惨叫。奥伦堡-塔什干铁路的塔什干北站工地上堆满了比利时进口钢轨,波斯劳工脚踝拴铁链铺设枕木,哥萨克监工用伏特加酒瓶计量进度。临时货运列车运来法国香水与德国步枪,返程车厢塞满鸦片与女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