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比乌斯光环 作品

第69章 肥皂工厂与家具厂(第3页)

地下一层砖砌窑室内,来自兰开夏煤矿的焦炭在铁炉内燃烧,将温度维持在60°c。松木板在铁架上层层堆叠,热风从陶土管道中嘶嘶渗出。老工头威廉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温湿度,墙上的德制钟表精准到秒——这是工厂主去年斥资15英镑购入的现代化设备。因急速干燥会导致木料翘曲,故夜间需熄火8小时“回潮”。松木干燥周期28天,橡木需45天。如果使用未彻底干燥的木料,会导致家具开裂,须将木材含水率处理到低于15%。当然,除了用湿度计测定,经验丰富的工人仍习惯用手掌贴木料判断。

二楼南侧的雕刻车间,光线从斜顶玻璃窗洒入,20名雕刻工伏在橡木板上,手持凿刀与木槌,将新古典主义茛苕纹刻入桌缘。一名意大利移民工人正在雕琢一件婚礼衣柜的顶饰,这是为利物浦船运大亨定制的订单,需模仿1851年世博会展出的“罗瑟米尔勋爵书柜”。还有工人用法国模板纸将图案拓印至木料上,这种纸非常贵重,每张售价3便士。其他工人用脚踏驱动旋床雕刻椅腿的凹槽纹路等纹饰。这里的学徒需跟师5年方可独立雕刻,周薪12先令,是包装工的3倍。

在一楼中央大厅组装车间,女工们将预制的抽屉导轨与柜体拼接,榫头涂满煮沸牛蹄熬制的热骨胶。15岁的玛丽用砂纸打磨桌角,指节被木刺扎得红肿。车间尽头,蒸汽驱动的“多轴钻孔机”正为批量生产的餐椅钻出标准孔位,这是工厂主引以为傲的美国新技术。传统榫卯结构耗时2小时\/件,改用铁钉与胶水可缩短至40分钟。

在三楼西侧,完成组件的家具被送入漆房,工人用猪鬃刷涂上三层虫胶漆,原料购自印度,掺入朱砂或铅白调色。镀金工用骆驼毛笔蘸取金箔胶,在镜框边缘描出繁复花纹。他的肺已因长期吸入汞蒸气受损,却拒绝佩戴厂方提供的棉布口罩嫌碍事。

厂房后门码头上,完成包装的家具被装入钉有“利物浦制造”铜牌的松木箱,通过铁路运往曼彻斯特的百货公司,或由蒸汽货轮“非洲皇后号”运往开普敦殖民官员宅邸。该厂年出口量中,32%销往大英帝国海外领地。

工厂生产的实木雕刻+手工镀金的高端订制家具售价10-50英镑,相当于工人半年工资,而机制部件+仿金漆的中产标配售价为2-5英镑。其中,供应给印度的高脚衣柜需额外涂砒霜漆防白蚁蛀蚀,而运到西非的须采用加厚椅腿以适应潮湿气候防胀裂。复合板+煤焦油染色的贫民家具只需10先令即可购得五斗橱。

这里的爱尔兰帮占据锯木车间,午休时用橡木屑交换码头区的走私威士忌。意大利帮则垄断雕刻工坊,拒绝向英格兰学徒传授镂空雕花技法。锯末与漆雾侵蚀肺部引起肺结核高发,常见断指事故。而童工也跟工人一样每日工作14小时,报酬却仅为成人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