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肥皂工厂与家具厂(第2页)
然后去的是三楼南侧的成型车间。在这里,皂液通过铅管注入冷却槽,凝结成乳黄色皂板。六名女工围在长桌旁,用铁制刀架固定手动切皂刀刀刃,推拉皂板,将皂板切成砖块。旁边有人用脚踏式压印机,每踩一次踏板压印一块,压出“北岸牌”凸纹。大忠指着后面一个女工说道“这是艾玛·克拉克,现在15岁,负责用油纸包裹成品,她每天得处理500块肥皂,周薪是4先令”。除了女工,这里还有三成的童工,主要从事包装、清扫和传递原料。工厂里熟练技工收入较高,周薪约1-2英镑,而女工和童工仅几先令。
后面就是成品肥皂被装入木箱,通过滑轨直接运至默西河畔的货仓。码头工人将印有“利物浦制造”的货箱搬上蒸汽驳船,目的地包括曼彻斯特的合作社商店、伦敦的百货公司,以及远至开普敦和孟买的殖民地商行。物流成本是利物浦至伦敦陆运费£0.5\/吨,而海运至印度可以利用返程殖民地的廉价舱位,只要£2\/吨。
大忠还介绍说,工厂的工人中,爱尔兰移民占半数以上,聚居在厂区旁的棚户区,每周六晚在酒馆用肥皂抵偿部分酒钱。长期吸入碱雾导致很多工人咳嗽、皮肤溃烂,厂方每月发放1磅猪油作为“防护膏”。
大忠了解的经营数据是,所有成本中,动物脂肪原料占比最高,约60%-70%,受农业影响价格波动大;运输和煤炭燃料次之,占总成本15%-20%。很多附近的同类工厂正在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比如用蒸汽动力替代手工搅拌,用石蜡替代昂贵的动物脂肪。至于产品,则分为低端、含杂质多的洗衣皂,价格约1便士\/块,和高端、添加香料的美容皂,售价6便士-1先令\/块。现在进城和进厂的人越来越多,肥皂需求激增,但劣质掺假问题普遍,比如添加砂砾增重。
王月生感慨道,看来假冒伪劣不是某个国家的问题,是所有商品经济初期都要经历的问题。不但生产关系不能跨越式发展,连人的道德水准都不可能跨越式进步。
向大忠道了辛苦,告诉他晚上去大宝家餐厅吃好吃的,还有带来的礼物。然后阿宽就带着王月生去下一个国内来人学习的地方。
这里是利物浦北区的“默西河家具工坊”。浓烈的松脂味与蒸汽机的煤烟混杂,从红砖厂房顶部的铸铁通风口涌出。厂房外,运货马车碾过石板路,将成捆的北美白橡木卸至堆场。厂房内,带锯切割木料的尖啸声、铁锤敲击榫头的闷响、以及监工的吆喝声交织成工业时代的交响乐。这家中型工厂雇佣着约60名工人,为利物浦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生产橡木橱柜、胡桃木餐桌与镀金镜框。
准备后面去德国的李世杰正带着王月生和阿宽参观整个工艺线路。潮湿的空气中,厂房东侧露天区码头工人正从驳船上卸下来自挪威的云杉木料,美洲红橡木的香气与西非桃花心木的辛辣味相互冲撞。学徒工用粉笔在木料上标注等级。李世杰告诉二人,一等材无节疤,用于雕刻桌腿与镜框,二等材制成抽屉底板,边角料破碎后压制成“复合板”,其实就是早期刨花板的雏形。随后蒸汽起重机将原木吊入浸泡池,在这里木材要经过3周的石灰水防腐处理。木材成本占生产总支出40%,海运保险费率0.8英镑\/吨(利物浦至纽约航线)。
在锯木车间,三台蒸汽驱动带锯以每分钟200转的速度撕咬原木,锯末如金色雪片般堆积。一个苏格兰裔技工守着控制阀,根据木纹调整进料速度,稍有不慎便会劈裂整根木料。一个童工蹲在锯台下清扫碎屑。李世杰介绍说这个小家伙的左耳已因长期噪音近乎失聪。切割后的木板经滚筒输送机送至干燥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