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霸道 作品

第353章 柴与道:人间最实在的共生

老家村西头有座老石桥,民国年间修的,桥面的青石板被踩得发亮。去年夏天暴雨,桥墩被冲得松动,村支书在大槐树下喊了一嗓子:\"桥塌了,秋收的粮车过不去,谁来搭把手修修?\"

头三天,来的人稀稀拉拉。有人嘀咕:\"村里年年有拨款,凭啥让咱出力?\"有人蹲在边上抽烟:\"王老五家占了桥边半分地,他不来,咱凭啥先动?\"原来前两年修水渠时,村支书的表侄多占了两米宅基地,大伙心里存着气——这桥的事,就卡在了\"道\"上:觉得主事的没行正道,自然没人愿添这把\"柴\"。

后来老支书带着王老五在大槐树下开了个会。王老五先红了脸:\"桥边那地是我爹当年垫的,确实占了公家的,我明天就拆了院墙退回去。\"村支书也拍了桌子:\"前两年水渠的事,是我徇私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认错,表侄多占的地,三天内清出来。\"

第二天一早,村口的拖拉机就轰隆隆响起来。张木匠带着儿子来修桥栏,李瓦匠把自家的水泥抱了两袋,连平时最吝惜力气的刘老汉,也扛着锄头来平整桥基。没几天,松动的桥墩被筑牢,裂开的石板被换好,连桥两侧都种上了村民自家的月季。

站在修好的石桥上,忽然懂了\"众人拾柴火焰高\"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是一体两面:柴是力,道是引;没有道,柴聚不起来;没有柴,道落不了地。

一、道是拾柴的引子:人心服了,柴自然来

小时候听爷爷讲过\"鸡毛信\"的故事。当年八路军打游击,要过鬼子的封锁线,村里的孩子都愿意跑腿送信。不是因为给了多少好处,是因为大伙信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道——他们护着乡亲,乡亲自然愿意把命交出去。

反观那些聚不起人的事,多是\"道\"立不住。有个朋友开公司,总抱怨员工\"没干劲\",却从不提自己常克扣加班费,签合同时藏着掖着条款。后来员工接二连三走,订单也丢了,他还在骂\"人心不古\"。其实哪是人心不古,是他自己的\"道\"歪了:想让别人卖力,自己却先失了诚信;想让团队抱团,自己却先存了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