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宋理宗的小算盘(第3页)

自己之所以说要死守襄阳,只不过是给郑清之挖了个坑,到时议和成功,大家皆大欢喜,自己没有任何损失。

一旦议和失败,贻误了战机,自己就有足够的理由对郑清之口诛笔伐,告他迷惑圣听,进献谗言,导致官家做出了错误决定。

到时候肯定能把郑清之扳倒,自己就取而代之成为宰相。

理宗闻言皱了皱眉头,他现在十分犹豫,郑清之和乔行简说的都有道理。

议和吧,怕蒙古人不答应。不议和吧,又怕襄阳守不住。

襄阳可是战略要地,是大宋北方的门户,要是襄阳丢了,蒙古铁骑就能顺着汉江平原直接南下,大宋可就危险了。

宋理宗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选择议和,不为别的,只因他实在没信心能打过蒙古人。

去年在河南,仅仅是蒙古人的留守部队,就把6万宋军打的丢盔弃甲、伤亡过半。

如今蒙古大汗窝阔台亲率10万铁骑来犯,襄阳怎么可能守得住。

而且最重要的是国家没钱了,去年“端平入洛”投入了太多财力物力,国库都被掏空了,如今国内物价飞涨,经济马上就要崩溃了,可不敢再打仗了。

不如向蒙古称臣纳贡,互相通商,以大宋的工商业水平,在贸易中肯定能占据优势,大赚蒙古人的钱,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打仗劳民伤财,议和则能狠狠赚蒙古人的钱,干嘛要打仗呢,还是议和好啊,就算向蒙古人称臣也划算啊!

(别看大宋统治者一个个看起来暗弱无能、毫无骨气,总喜欢投降。实际上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小算盘,喜欢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这或许和国家工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有关。)

宋理宗想到此处得意的笑了,心说还是自己老谋深算,蒙古人毕竟是未开化的野人,只会骑马射箭、打打杀杀,哪有自己会算账!

思罢立即派遣使者,带着礼物和大量金银财宝前往襄阳找蒙古人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