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笔生花花公子 作品

第434章 大木

观云楼的雅间内,空气中弥漫着名贵茶品的清香,却压不住从楼下隐隐传来的、人群的喧嚣与肃杀之气。

郑鸿奎没有看楼下的刑场,他的目光落在身旁的侄子郑森身上。他打心底里喜爱这个侄儿,郑氏宗族年轻一辈中,再没有比郑森更出色的了。

年仅二十三岁,身上却已有一种远超同龄人的沉稳。这种沉稳,并非少年老成的木讷,而是一种文韬武略兼备之后,自然流露的底气与自信。

郑鸿奎不禁回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那时他只是一介武夫,仗着一身蛮力与不怕死的勇武闯荡,脑子里除了打打杀杀,便别无他物。与眼前的郑森相比,实在是天差地别。

“若我年轻时,有森儿一半的智谋与城府,或许今日的成就,便不止于此了。”郑鸿奎在心中暗自感叹。

他知道,郑森能有今日这般心性,皆因其经历过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那是一场足以将任何天才碾碎的血腥风暴。

郑森的起点,是许多人穷尽一生也无法企及的高度。崇祯十一年,他便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秀才,成为南安县二十名廪膳生之一,由朝廷出资供养,是板上钉钉的未来士绅。

崇祯十七年,他的父亲郑芝龙,为了让儿子的前途更加璀璨,不惜一掷千金,动用无数人脉,将他送入了天下读书人的圣地——金陵国子监。

在金陵,郑森的才华很快便得到了当时东林魁首、名满天下的礼部侍郎钱谦益的赏识。钱谦益正式收他为徒,并认为“福松”这个名字过于流俗,亲自为他改名为“森”,取“深沉茂盛,不可限量”之意。

他又为郑森取表字“大木”,寄予了他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的殷切厚望。那时的郑森,风华正茂,前途无量。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崇祯十九年,钱谦益因在国本之争中犯下大错,触怒天颜。崇祯皇帝下达了最严酷的旨意:凌迟三千六百刀,诛连十族。一场惊天大案,牵连千余人头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