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士子百态(第2页)
“开门——!!” 李凤翔的声音虽然尖细,却也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士子,按各省籍贯,依次排队,有序入内!不得喧哗!不得拥挤!”
随着他一声令下,早已等候在两侧的太监和贡院官员们,立刻开始对每一名准备入场的士子,进行极其严格的搜身检查!他们仔细地翻看士子们的衣袍、发髻、鞋履、乃至随身携带的笔墨纸砚,严防任何人携带“夹带”入场!
士子们也早已习惯了这套流程,纷纷将随身携带的温习书籍交予在场外等候的家仆或同乡,然后老老实实地排起长队,接受检查,再依序进入那如同迷宫般的考棚区域。
----------
就在贡院大门之外不远处,有一棵枝繁叶茂、历经数百载风霜的古槐树。此树,被京城的读书人视作文运昌隆之地,称为“文昌槐”。据说,当年曾有大儒在此树下苦读,后高中状元,名扬天下。因此,每逢科举大考之日,便会有无数士子,在入场之前,特意前来此树下焚香叩拜,祈求文昌帝君庇佑,能够金榜题名。
此刻,那文昌槐下,早已是香烟袅缭,跪拜祈福的士子络绎不绝。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神情虔诚,将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棵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古槐和那虚无缥缈的“文运”之上。传说,此槐树在夜间,若有文曲星下凡,其枝叶便会散发出淡淡的文光,直射斗牛之间,与天上的文运星宿遥相呼应。
而贡院周边的那些胡同巷陌,也同样充满了与科举相关的文化与传说。
如那“笔管胡同”,便是因早年间聚集了大量售卖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等文房四宝的店铺而得名。
又如那“驴蹄子胡同”,则是因为当年许多家境贫寒的南方士子,无力雇佣马车,只能骑着毛驴,长途跋涉,赶赴京城应考,他们所骑的毛驴,其蹄印踏遍了这条胡同,故而得名。
更有那“鲤鱼胡同”,其背后,则流传着一个更为励志的传说:相传,曾有一位出身寒门的学子,租住在此胡同的一间破旧小屋之内,苦读备考。某夜,大雨滂沱,他挑灯夜读,忽见窗外一道金光闪过,竟是一条巨大的金色鲤鱼,在雨中逆流而上,奋力跳跃,最终……跃过了他家那低矮的院墙,仿佛……跃过了龙门一般!那学子见此异象,大受鼓舞,最终在那一年的科举之中,竟真的高中状元,名震京华!后来,人们便将此胡同改名为“鲤鱼胡同”,以祈求好运,也象征着寒门士子“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期盼。
这些充满了市井气息和文学色彩的胡同文化与传说,无不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对科举考试的那份近乎狂热的执着,以及民间对“文运天定”、“一朝成名”的美好想象。
----------
待所有考生都进入贡院,领取了考牌,找到了自己对应的号舍之后,已是巳时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