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祸水东引
在张家口范永斗府邸那间密室里,当宣府右卫指挥使任纲提出“除掉高杰”这个一劳永逸的方案时,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在座的几位大蝗商,无不感到一股寒意。然而,范永斗的脸上,却看不出太多惊讶,反而像是在沉思这个方案的可行性。
或许,他是想起了几年前,那位曾经权倾朝野、试图力挽狂澜的兵部尚书兼内阁大学士——杨嗣昌。
杨嗣昌,才华横溢,深受崇祯皇帝早期信任,力主“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寇战略,试图毕其功于一役。然而,时运不济,加之朝中掣肘,最终功败垂成。崇祯十四年(1641年),襄阳、洛阳等重镇相继陷落于流寇之手,督师在外的杨嗣昌忧愤交加,最终病逝(一说自尽)于军中,落得个声誉扫地、死后仍被追责的凄惨下场。
他的死,在当时的朝廷引发了极其激烈的党争。东林党人几乎是幸灾乐祸,朝臣们纷纷落井下石,将其斥为“奸佞”、“误国”,恨不得将其鞭尸扬灰。唯有崇祯皇帝本人,在接到杨嗣昌的死讯时,流下了真切的眼泪,为失去这位虽有失误、却也曾殚精竭虑的臣子而悲痛。皇帝本意是要保全杨嗣昌的身后名,但朝中官员却依旧揪住其“失地”之罪不放,坚持要严厉追责,使得朝廷气氛一度紧张到了极点。
正如后来同样命运多舛的孙传庭所总结的那样:“朝臣必嫉有谋略之人!” 大明朝堂之上,派系倾轧,嫉贤妒能,早已成为一种难以根除的顽疾。有能力、敢担当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范永斗此刻想起杨嗣昌的下场,心中或许更加坚定了必须不择手段自保的决心。
----------
“任大人,” 一直沉默的王大宇,此刻皱着眉头开口了,他看向任纲,“您方才说……除掉高杰?莫非……是想借流贼之手?” 他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安和反对。
任纲端起茶杯,慢悠悠地呷了一口,并未直接回答,反而笑道:“高杰此人,悍勇有余,谋略不足,且刚愎自用。他若孤军深入宣府境内,遭遇些‘意外’,或是被流贼的游骑‘恰巧’碰上,丢了性命,似乎……也并非不可能?” 他这话,等于是默认了王大宇的猜测。
王大宇脸色一变,立刻摇头道:“不行!绝对不行!我等与关外通商,已是冒着杀头的风险!若再与流寇勾结,陷害朝廷命官,一旦败露,那便是万劫不复!此事,我王家绝不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