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暗谋汹涌
当京师沉浸在“良乡大捷”的喧嚣和新一轮清洗带来的恐惧之中时,数百里之外的北国边镇——张家口,却依旧是一片繁忙而畸形的“繁荣”景象。
这座位于长城要隘、连接着中原与蒙古草原的城市,其历史颇为独特。最初,它不过是宣府镇下属万全右卫指挥使张文,为防备北虏侵扰而主持修筑的一座军事屯堡。然而,自隆庆五年(1571年)明廷与蒙古俺答汗达成“隆庆和议”,开放部分边境互市之后,张家口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迅速从一个边塞军堡,崛起为北方最重要的商业重镇。无数的丝绸、茶叶、铁器、布匹从这里流向草原深处,换回皮毛、马匹、药材等塞外特产。这条被后人称为“草原丝绸之路”的商道,其繁荣程度,在某些时期甚至不亚于东南沿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张家口甚至与长城边上的来远堡连成一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北方商业中心。
城内商铺林立,钱庄遍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不仅有来自山西、河北、京畿的汉族商贾,甚至还能看到一些金发碧眼的西洋商人——葡萄牙、荷兰的冒险者们,也嗅到了这里的商机,不远万里前来贸易。
然而,这繁华之下,却掩盖着深刻的危机与腐朽。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座贸易额巨大、堪称日进斗金的商业重镇,竟几乎从未向远在京师的大明朝廷,缴纳过一文钱的商税!整个张家口的经济命脉,乃至地方政治,都牢牢掌控在少数几个势力庞大的商贾家族手中。他们不仅豢养私人武装,垄断贸易,更在朝中豢养着自己的“代言人”,与地方官员勾结,形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俨然是此地的“土霸王”。
更严重的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这些张家口的商户,早已与北方的蒙古诸部、乃至关外的后金(大清),建立起了极其“友好”的往来关系。丝绸、茶叶也就罢了,大量的铁器、粮食、甚至违禁的军械火药,都通过这条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大明的潜在敌人。而驻守此地的明朝官员,要么被重金收买,要么慑于这些商贾的势力,对此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