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奇异果的实验与馈赠
一、山林深处的实验室
北纬28度,亚热带季风气候裹挟着潮湿的水汽,常年浸润着浙闽交界的这片原始山林。常人难以想象,在苍莽林海的褶皱深处,一处被巨型蕨类与藤蔓掩盖的山坳里,藏着一个不属于这片自然的钢铁造物。
叶云天站在实验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蜿蜒的溪流。玻璃幕墙外,伪装网与仿生植物表皮完美融入周遭植被,若非近距离观察,绝不会发现这处由特种合金与透明陶瓷构成的建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臭氧味与植物生长激素的微甜气息,混合着精密仪器运转时低沉的嗡鸣,构成了他过去一年生活的背景音。
他穿着白色实验服,袖口沾着几不可见的绿色荧光粉末。作为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三料博士后,三十岁的叶云天在学术界早已是传奇。但他放弃了顶尖科研机构的优厚条件,带着一笔私人投资,一头扎进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只为验证一个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构想——通过跨学科手段,诱导生物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异。
“b区培养舱,营养液浓度稳定在0.72%,能量场参数维持λ=427n,频率1.3赫兹。”他对着手腕上的通讯器低语,声音被实时传送到实验室各个控制终端。
实验室内部如同科幻电影的场景。数十个透明培养舱林立,里面悬浮着各色植物胚胎,幽蓝的营养液中,细微的电流如蛛网般穿梭。而占据了主舱位的,是十二株特殊的藤蔓植物,它们的根系浸泡在一种琥珀色的粘稠液体中,叶片呈现出一种非自然的、近乎荧光的翠绿,叶脉间偶尔闪过一丝微弱的银色光芒。
那就是“星露”——叶云天给它们的命名。
二、基因与能量的狂想
三年前,叶云天在一次极地科考中,偶然发现了一种能在极端环境下快速修复基因损伤的苔藓。他提取了其核心修复因子,并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试图构建一种“基因激活开关”。但真正的突破,来自于他将物理学的能量场理论引入生物学研究。
他假设,特定频率的能量场能够刺激生物体内的“沉默基因”,而他研发的“基因激活培养液”,则能为这些被激活的基因提供表达所需的特殊核苷酸与酶系统。两者结合,理论上可以让生物组织在分子层面产生定向的适应性改变。
选择奇异果作为实验载体,并非偶然。这种植物基因组相对简单,且具备强大的营养储存能力,是理想的“生物反应器”。过去一年,他像呵护婴儿般照料着这些藤蔓。从基因编辑到能量场调试,每一个参数都经过上万次计算与修正。培养舱的墙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数据图表,红色的批注勾勒出无数次失败的轨迹,直到半年前,第一株“星露”的藤蔓上,终于结出了第一颗米粒大小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