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人才培养,储备力量(第2页)
马教授站起来支持夏澜:"我认为这个合作很有意义。乡村旅游急需专业人才,而学生需要实践平台。青山村的发展有目共睹,完全可以作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
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校方原则上同意了合作方案。细节还需要进一步敲定,但"青山班"的构想已经成形——每年定向培养20名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乡村规划等专业的学生,由青山村提供奖学金和实习岗位,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
回村的路上,夏澜的手机响个不停。先是县里领导打来电话,表示支持这个创新尝试,承诺给予政策扶持;然后是市电视台想采访这个"校村合作新模式";最后是村委群里炸开了锅,大家都在讨论这个"大学生包分配"的计划。
"夏书记,真能招来大学生?"张婶在电话里半信半疑,"我家强子明年高考,要是能在家门口上大学、工作,那可太好了!"
夏澜笑着保证:"张婶,只要强子愿意,毕业后直接回村工作,学费全包!"
然而,计划公布后的第一个月,报名情况并不理想。只有7名学生申请"青山班",还都是分数较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
"他们担心发展受限。"马教授分析道,"学生和家长都认为留在城市更有前途。"
夏澜没有气馁。她调整策略,亲自到学校举办宣讲会,带着精心制作的宣传册和视频,详细介绍青山村的发展规划和人才待遇。
"在青山村,你不是普通员工,而是创业伙伴。"她向学生们承诺,"我们会根据每个人的专长,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和股权激励。"
更关键的是,她邀请了几位已经返乡的大学生现身说法。24岁的李浩是村里民宿的经理,他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实习生成长为管理者,现在月收入已经超过城里同学的经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青山村,你的想法能很快变成现实。"李浩的话打动了在场学生,"上周我提议的'星空露营'项目,从策划到落地只用了两周,第一个周末就爆满。" 宣讲会结束后,报名人数激增到46人,远超计划招收的20人。夏澜和马教授不得不增设面试环节,筛选出最适合的学生。
首批"青山班"学生入学后,夏澜并没有撒手不管。她定期去学校看望他们,组织他们到青山村实地考察,甚至安排每位学生"结对"一户村民,提前了解乡村生活。
"我们不能只培养技能,还要培养感情。"夏澜在村委会议上说,"让他们真正了解青山村,喜欢上这里,将来才留得住。"
暑假里,第一批实习生来到青山村。20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给村子带来了全新活力。学旅游管理的王磊设计了专业的导游词,让原本枯燥的村史讲解变得生动有趣;酒店管理专业的张婷重新规划了民宿服务流程,游客满意度直线上升;市场营销专业的刘鑫则开通了青山村的抖音账号,一周内粉丝破万...
村民们最初对这些"毛孩子"半信半疑,但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后,态度迅速转变。张婶甚至主动提出让实习生住到自己家的空房里,"朝夕相处才能学到真本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