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市场调研,精准定位(第2页)
针对亲子家庭——"小小农夫"体验项目:开辟一小块农田,让孩子体验播种、浇水、采摘;设置萌宠喂养区,小鸡小鸭让小朋友亲近;增加石磨豆浆、捏糍粑等食物diy活动。
针对年轻游客——"网红打卡"升级计划:在保留原生态的前提下,设计七处特色拍照点,如"仙女秋千"、"竹编彩虹桥"等;开发Ar寻宝游戏,扫描特定景点解锁虚拟礼物。
针对银发群体——"慢生活"养生之旅:提供茶园品茗、中药足浴、山野散步等舒缓活动;开设怀旧工坊,重温老物件背后的记忆。
夏澜讲得口干舌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观察大家的反应。老支书眉头紧锁,陈主任若有所思,杨大嫂则一脸兴奋。
"夏书记,"老支书终于开口,"这些想法都挺好,但得花多少钱啊?村里现在虽然有点收入,可也经不起大折腾。"
夏澜早有准备:"我算过了。'小小农夫'项目可以利用现有的菜地和家禽,只需增加些安全防护设施,预算不超过2万;打卡点建设用村民自己的手艺,材料就地取材,1.5万足够;慢生活项目更是几乎零成本,关键是服务设计和包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更重要的是,这些项目能显着提升客单价和停留时间。根据周边景区的经验,好的体验项目能让游客人均消费增加50%以上,过夜率提高30%。" 数据最有说服力。村干部们交头接耳一番后,一致同意试点夏澜的方案。
接下来的一周,云溪村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夏澜亲自指挥,将村委会后面闲置的半亩地改造成"小小农场",围上低矮的竹篱笆,分成种植区、喂养区和手工区。李强带着几个年轻人设计Ar游戏,在七仙女井、状元桥等景点设置虚拟打卡点。杨大嫂则组织妇女们排练怀旧情景剧,重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生活场景。
改造过程中,夏澜不断根据新收集的反馈调整方案。有游客提出农场应该有更多讲解,她就培训了几个返乡青年做"农夫老师";年轻人希望有夜间活动,她立刻策划了"星空竹编"工坊,让游客在月光下跟杨大爷学手艺;老年人建议增加休息区,她马上在主要游览线路增设了带靠背的长椅...
首个周末的试运营,效果远超预期。"小小农场"挤满了欢笑的孩子们,他们戴着草帽,拿着小锄头,在划好的小方块地里种菜苗,脸上沾着泥点却乐不可支。父母们则忙着拍照,朋友圈瞬间被刷屏。Ar打卡点前排起长队,年轻人举着手机寻找最佳角度,解锁虚拟礼物后欢呼雀跃。最让人意外的是"怀旧工坊",几位银发游客坐在老式织布机前,跟着杨大嫂学纺线,眼中闪着泪光,说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傍晚清场时,夏澜统计了一下数据: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原来的2.5小时延长到5小时;参与付费体验项目的游客占比达到43%;三家民宿全部满房,还有游客询问能否借宿村民家中...
"夏书记!"小张兴冲冲地跑来,"您猜今天卖得最好的是什么?杨大爷编的竹编材料包!二十套全卖光了,都是带孩子游客买的,说要回家继续编!"
夏澜笑了,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让游客带走的不只是商品,还有体验和记忆。
晚上,夏澜在村委会加班分析首日数据。突然,手机震动起来,是李强发来的消息:"夏书记,快看'乡村游爱好者'微信群!"
夏澜点开链接,发现一个近500人的旅游群里,正在热烈讨论云溪村的"小小农场"。有人晒出孩子满手泥巴却笑容灿烂的照片;有人询问Ar打卡的攻略;最让她惊喜的是,一位旅游博主发了九宫格照片,配文"发现宝藏乡村!这才是真正的亲子体验!",点赞已经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