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政策支持,助力发展(第2页)
陈水生眼睛瞪得像铜铃:"四万?那我自己再添点,不是能把房子整个翻新了?"
"不止这样。"夏澜又抽出一份文件,"如果挂牌营业,前三年还能享受税收减免。县里还提供免费的设计和经营培训。"
会议室里"嗡"的一声炸开了锅。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担心没客源,有的害怕投入太大,更多的是跃跃欲试的兴奋。
老支书敲了敲桌子:"安静!听夏书记说完!"
夏澜清了清嗓子:"我知道大家有顾虑。这样吧,我们先改造三户作为试点,村集体先垫付部分资金,等见到效益了再推广。谁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既心动又不敢冒险。
"我带头!"老支书突然站起来,"我家老宅子闲着也是闲着,就按夏书记说的办!"
有了老支书带头,陈水生和另一户也举手报了名。夏澜当场敲定,下午就带县文旅局的设计师去实地考察。
会议结束后,夏澜刚想喝口水,手机又响了。是县农业局的张局长。
"夏澜啊,你上次申报的'稻鱼共生'示范基地项目,局里讨论通过了!"张局长的声音透着兴奋,"不仅批了三十万建设资金,还额外给了五万尾优质鱼苗指标!"
夏澜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太好了!张局长,我们一定把项目做好!"
挂掉电话,夏澜立刻给村里的几个种粮大户发信息。这个"稻鱼共生"项目她盯了半年多,一旦落地,村民种稻子的同时还能养鱼,一亩地能多赚两三千。
下午,夏澜带着县里来的设计师挨家挨户看房子,量尺寸、拍照片、讨论改造方案。走到村东头时,她突然被一群妇女拦住了。
"夏书记,听说您又给村里争取了好政策?"领头的妇女主任杨大嫂嗓门洪亮,"可不能光想着那些有房有地的,我们这些在家带娃的妇女也想做点事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夏澜笑了:"杨大嫂,我正要找您呢!"她从包里掏出一份文件,"县妇联刚启动'巾帼创业'计划,专门扶持农村妇女发展手工业。我想在咱们村搞个竹编工坊,请非遗传承人来培训,产品由县里的电商平台包销。" 妇女们一下子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详情。夏澜耐心解释,这个项目不仅提供免费培训,还有每人两千元的创业启动金,做出来的产品还能参加县里的展销会。
"这感情好!"杨大嫂一拍大腿,"我年轻时可是编筐的好手!夏书记,这事包在我身上,明天我就组织人报名!"
就这样,夏澜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政策与村民之间架起桥梁。白天跑现场、开协调会,晚上研读文件、写申报材料,常常忙到深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第一批三家民宿开业迎客,正赶上国庆假期,房间早早就被预订一空。老支书家一天就赚了八百多,乐得合不拢嘴。竹编工坊的第一批产品在县里展销会上被抢购一空,还接到了市里商场的订单。"稻鱼共生"示范基地的稻子长势喜人,鱼儿肥美,吸引了不少周边县市的农技人员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