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怎么办?他的头颅已经被碾成了面皮!”(第2页)
“大哥,节哀……”郑哥用一种悲伤的语调,和这位男子交流着。
“唉,人已经没了,说再多,追究再多,也没用了……”
男子是逝者的大儿子周志清,逝者周向才养育了周志清、周志明、周志玲三个儿女,其中,周志清任颍河县教育局副局长,周志明在上海某国企担任部门主管,周志玲在省城担任一家上市公司财务,而逝者周向才,生前是颍河县高中的退休教师。
据周志清介绍,他的父亲生前跟随他居住,平时照顾孙子上学,有时候会“偷偷”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捡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儿女们都劝父亲清闲清闲,可他仍是闲不住,这次出现意外事故就是因为一辆急速的水泥罐车刹车失灵,车体倾倒,刚好砸在正在路边的垃圾箱前捡饮料瓶的周向才……
“这事儿放谁身上都接受不了!”周志清说。“可是,又能怎么办…”
“我从上海回来的路上就又悲伤又生气,回来后一定饶不了那个司机!”周志明说起来话,脸色铁青!
“你当时扇了人家几耳光,我们要不拉着你,你岂不是要把人家打死!?”周志玲说。
“冷静过后,我们也接受了现实,那个司机家里,其实也不好过,发生这种事,其实悲伤的是我们两个家庭……”周志清说,“至于赔偿什么的,一切按法律程序来吧,父亲已经不在了,要再多钱有啥用,只是感觉对不住父亲……”
说着,周家人的情绪开始慢慢激动,想起父亲的惨状,周家的女性们都抑制不住泪水。
“人有旦夕祸福,周老先生确实很不幸,做儿女的确实都感觉亏欠,如果您相信我们,我们一定会给老先生最后一丝尊严,让他老人家体面地走……”郑哥安慰道。
“父亲要是体体面面地走,我们心里还能接受,可是这,唉……”很显然,周家人对被碾压的肢体不成型的父亲,能够让他体体面面地走,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你们看还能修复吗?该怎么修复你们说了算,你们专业,能够让老父亲有个全尸就行……”
“行吧……”
“兄弟,钱不是问题!”周家人好像对郑哥的专业有点质疑。
“老先生能够体体面面地走,才是我们工作的初衷……”
能够遇到这样的家属,已经实属不易,依照郑哥的水平,获得高额的报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是良心殡葬人,我们不会去做刻意抬高价格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让逝者恢复容貌和尊严,体面离开,让家属勇敢面对。
整整六个小时,经过郑哥和助理小郭的一番精心修复,郭向才老先生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躯体!家属看到之后,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感受出他们的感激之情,以及看到父亲的容貌后的激动和“欣喜”!
原来,郑哥使用的是人体头颅修复技术,遇到这种头颅完全不成型的遗体,郑哥首先会根据逝者生前的照片,大致模拟出遗体颅骨的轮廓,根据颅骨轮廓,使用仿生材料手工作出复原颅骨。
然后再在颅骨上附着仿生材料,形成头颅的表皮组织,再根据逝者的生前面貌进行头颅各器官的雕琢,再进行细节的调节以及面部的“表情化”化妆修复,最后再以发套形式进行发型固定,这样一来,逝者的容貌得以再现,静静地躺在那里,就像睡着了一般安详。
所以,家属看到父亲的遗容,才会显得那么激动!当然,在忙活这几个小时里,更让家属感动的是郑哥服务的细节,由于场面过于血腥,尽量让家属回避,在进行到每一个环节的时候,助理小郭都会洗干净手上的残留物,体面地告知家属遗体修复的过程。
遇到这种遗体残缺的情况,郑哥都会把逝者的躯体组织认真地收理,放到一只精美的锦囊包里,恭敬地交给家属,让逝者体面地来,体面地走。
家属看到自己的父亲已经恢复了生前的面容,都围在那里,要么静静注视,要么悲伤哭泣,这个时候的我们,其实心情要比刚来的时候更压抑。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具冰冷的遗体时,只是忘记了内心的恐惧,而面对这种生离死别的场景时,内心压抑的感觉,要好久才能释放出来。
我觉得,没有人比我们更懂生命,医生只是对生命具有生理上的了解,而我们殡葬人,更是从情感上、认知上、社会因素上等方面,对生命具有自己的认识,我觉得,我们殡葬人所从事的工作,更多的是赋予冰冷的尸体以人性化的内涵,把尸体延伸出很多值得人思考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