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文华殿读卷与先朝故事(第3页)
但无论如何,播种完毕就该有收获了。待各级官员们走完耕地播种的过场,扮演先农神的教坊司优伶会立刻向皇帝进献五谷,表示他这一番辛劳的劳作已经收到卓越的效果。不但这一亩三分地已然五谷丰登,今年全国亦会是一个丰年。
朱常洛笑着接受,但他的心里很清楚,就算是有丰年,也没几个了。如何防止小冰期威胁大明朝的国祚和他的统治,才是需要忧心思虑的事情。
就在朱常洛胡思乱想之际,考官们也演完了这场“为国择贤”的把戏。
方从哲上前道:“启奏皇上,臣等已经评出优卷,敬请圣上垂听,择优取之。”
朱常洛收回心神,颔首说道:“读吧。”
“遵旨。”方从哲一怔,退到旁边。
依照顺序,最先读诵读的三份试卷是阁老们预先判为一甲的试卷,照例是由内阁阁员,或者某些与内阁关系较好的九卿堂官阅读。
第一个出场的,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继偕。
史继偕在万历四十七年的殿试风议上成了众矢之的,引得“台省交参”。方从哲如此安排,就是为了让外廷小臣看看,内阁并未因此番风议而受到影响,也不会因小臣堵扰便妥协动摇。至于小臣们能不能理解到首辅的暗示,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凡读卷,皆御前跪读。
史继偕捧着答卷出列,移步到正案前跪下。“咳咳。”他先轻咳两声清嗓,然后摆出肃穆的姿态,念诵道:
“臣闻帝王之临御天下也,必有光昭之文德,而后声教诞敷,可以建久安长治之规;必有震叠之武功,而后神气丕振,可以握顺治威严之本。
”
“文德何以光昭?经之以仁,纬之以义,浚发之以心源,融融焉敷贲于袭庆蒙休之日,而愈益昌炽者是已。”
“武功何以震叠?运之以谋,振之以略,折冲之以精神,赫赫焉提挈于户牖藩篱之外,而无不鼓舞者是已.”
不得不说,内阁拟选的这篇文章确实很有水平,不但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立论充分,而且音律通畅,朗朗上口。读卷官史继偕也是音畅仪端的典型老帅哥,念得也很好。但问题在于,这篇以圣人之道为根骨,以诗书教化为血肉的答卷文章实在是太长了,洋洋洒洒足有两千多字文言文,纵使不说空泛无物,也是无聊至极。
朱常洛开始还认真听,可听到差不多一半时,就又开始走神了。他有意维持的身形逐渐变得慵懒,到史继偕念完的时候,朱常洛整个人已经完全靠在了扶手上,就差躺下去了。
按理说,这时候就该有礼部官员出来纠正君主的仪态了,但无论是挂着礼部尚书衔的四位阁臣,还是兼着鸿胪寺卿的礼部掌印徐光启都没有要说话的意思。
最后,还是回到皇帝身边站着的王安轻声提醒道:“主子,史阁老已经读完了。”
“啊?”朱常洛回过神来,长长地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仿佛比读卷的人还要疲累。“好,把卷子取来吧。”
“是。”王安领命,跑上去捧接过被史继偕高高举起的卷子放至正案,接着又退回皇帝身边。
文华殿及启祥宫书屏的事情,在刘若愚的《酌中志》及《神宗实录》里都有记载。
关于张居正,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分享与诸位。
教员曾写: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
这句老话出自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究观近年之事,皆起于不才武职,贪黩有司,及四方无籍奸徒窜入其中者,激而构煽之,星星之火,遂成燎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