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邸报天下事(第2页)
“大事已定,国之大幸!”想起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李长庚不由得感慨了一声。
在这条根本大事的下面还附了一条简短到加上日期也有七个字的消息:二月廿三诞皇女。
李长庚当然不会把这个对他来说几乎毫无意义的芝麻消息放在心上,几乎是一看过就忘了。他一边喝着早茶吃着肉饼,一边翻到邸报的第二页。
记载在第二页上的第三条要闻是关于学政的,也算是礼部的事情。在这条中,礼部公布了本次恩科会试的科考题目,五经魁和十八房卷首的姓名籍贯,以及恩科殿试的时间,泰昌元年三月十五。除此以外,还有皇帝任命的各省夏闱主考。邸报上载:
遣,翰林院编修钱谦益、刑科右给事中暴谦贞浙江主考;翰林院修撰周延儒、户科左给
事中王继会江西主考;翰林院简讨缪昌期、兵科给事中朱童蒙湖广主考;翰林院简讨刘钟英、礼科给事中汪庆百福建主考;礼部员外郎杨弘备、大理寺寺正梁建廷四川主考.
这个条目很长,足占了一页多,但李长庚还是很耐心地把它给看完了。对那些外放主考的年轻翰林,李长庚更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对于翰林院的“储相”们来说,外放通常意味着那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漫长馆期结束,正式进入上升通道。只要按部就班地度过这段同样漫长的上升期、不犯大错,并在此间不因病而死,最后成为“老臣”,那么进入内阁,从所谓的“储相”变成“实相”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每有翰林外放,各地官员都会想法子与他们亲近。
李长庚缓慢地看着,不知不觉地就翻到了第四条要闻。
这条要闻还是关于礼部的。准确地说,这是礼部尚书徐光启,关于耶教左道意欲酿乱辽东一案的奏疏的全文摘要。
李长庚越读越疑惑。尽管邸报中向来不乏官员奏疏的摘要,但像这样全文收录的现象还是很少见的。这篇奏疏洋洋洒洒地写了五百多字,和皇帝的批答,也就是短短的“照准”二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完这篇文章,李长庚突然觉得脑后有些发凉。就他所知,徐光启是上月末才从贡院放出来的。按理说,徐光启单是了解事情的原委细节,就得好费一番功夫。可他这么快就写了一篇作为定音一锤的奏疏,还被通政使司全文摘录,颁行天下。实在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李长庚把自己带入徐光启的角度,真是越想越心悸。这感觉就像是有一双大手正放在人的脖子上。大手就只是不动声色地放在那儿,平常并不影响人的呼吸,但手的主人只要想,立刻就可以把脖子给掐断。
这只大手的主人是谁这不难猜.但他老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长庚不敢再往下想了。他继续翻阅邸报,试图用新的要闻冲淡这种令人细思恐极的微妙感。
————————
新的要闻终于不再是来自礼部,而是来自兵部了。
邸报上记载着自皇帝即位以来,辽东战场上各场战役的战果。
此外,邸报还部分摘录了皇帝接见察哈尔部使节阿穆岱鸿台吉时的对话和赏赐细节。
这些内容表明,皇帝已经批准了察哈尔部的援助请求,同意以察哈尔部出兵讨贼为前提,拨发救灾银两,以赈济受到白灾侵害的左翼诸部。为报答皇帝的圣恩,左翼三万户的数万精骑,不日就将对奴贼发起进攻。
届时,辽镇官兵也将按照经略熊廷弼的部署对奴贼发起反攻。
与此同时,皇帝还敕书属国朝鲜,令朝鲜为辽东官兵提供必要的援助,不得再如萨尔浒战役时那般推诿迁延,否则后果自负。
李长庚虽未历兵事,但也知道这是大战略。如果顺利施行,那就是大明、蒙古、朝鲜对女真奴部的三方围堵。可是,这个战略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
蒙古人从不可信,甚至可以说,辽东变成今天这个样子,蒙古人是逃不了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