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邸报天下事
第423章 邸报天下事
“那学生要怎么做才好。”崔元定定地看着孙承宗的眼睛。希望他能给自己一个两全的解答。
“‘身正则影正,身邪则影邪。大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既然案子是东厂发现的,那就当由东厂首疏揭发,巡抚衙门居次席提供人手。如此一来,崔提刑就不会因为疑君而反为君疑。那毫无意义的头,也就不必磕了。”孙承宗理所应当地回答道。
“可是.哎呀!”崔元有苦难说,欲言又止,最后只能长叹出一口气。
“既是证据确凿的案子,崔提刑何必如此杞人忧天?”孙承宗甚至开始怀疑这个案子有问题了,但不应该啊.诬构勋戚,还让外官参与,这不找死吗?
“此案虽铁,但毕竟是涉及他们的。学生不过是想给自己求一个保障而已。”崔元委婉说道。“孙中丞能想法子给学生找一个保障吗?”
“你该不是怕他们报复你吧?”孙承宗微眯起眼睛。
“算是吧。”崔元眯起眼睛,轻轻地点了两下头。
“你穿着飞鱼赐服,又办着铁一般的案子,怕他们作甚。”孙承宗缺了关键信息,自是猜不到当中的曲折。
崔元默然无语。权衡良久之后,他决定两害取轻。“学生受教。既是铁一般的案子!那学生首疏弹劾就是。”比起可能的兔死狗烹,孙承宗所指的为君所忌要恐怖得多。
“嗯!”孙承宗微笑着点头,满脸都是欣慰。作为一个资深的教书先生,他特别享受这种琢玉成器的感觉。“崔提刑实在不必忧心报复。若是被夺官削爵,他们又如何报复你呢?”
崔元心下凛然。这笑眯眯的老头儿还挺狠的啊!
————————
饷部衙门,内宅三堂。专督辽饷户部侍郎李长庚正就着明媚的午阳慢悠悠地吃着午饭。往常这时候,他总要酝酿酝酿,看看能不能憋出一两句精妙的诗文出来。但今天,李长庚却一点儿兴致也提不起来。他心下莫名惴惴,总感觉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老爷,”正此时,一个仆人打扮的年轻人匆匆走来,他的手里还半拿半托地举着什么东西。“老爷,邸报来了。”
明代的邸报由通政司专门出版发行,并由覆盖全国的驿站系统从北京一直传到帝国的末梢枝节。各级地方官员,只要在相应的时间派人去驿站拿取,或者提前命令驿站派人送来,就能获知官场的人事变动信息以及被朝廷重视的重大事件。有时,人们还能从邸报上了解到皇帝陛下的起居和言行。这些消息都是人们获知国家现状、揣摩政治动向的关键依凭。
“嗯,拿来吧。”李长庚朝那年轻的男仆招了招手。
“是。”男仆赶紧将邸报翻开,递到李长庚的面前。
邸报的形制不是折叠起来大字报,而是一本有封面的线装小册子,册子的厚度只取决于当期邸报的内容量。因此,还不等翻看,李长庚就知道最近又发生了不少事情。
李长庚拿到的这本是活字印刷的官本,这种免费的官本只会发给官府。官府拿到之后,如果觉得有必要进一步传播其中内容,就会把官本拿给本地的书商,让他们复印副本出售。至于地方官府收不收好处,好处拿到之后作何用处,朝廷是不管的。在一些人口稠密、印刷业发达的地方,这些好处甚至算得上一笔不菲收入。如果民间人士不愿意花钱,又想长期保存邸报中部分的内容。就会想法子借一本,然后拿回去誊抄。
国家的大事要闻,就在这驿递、复印、手抄的过程中被传递到帝国各个角落,有时,甚至还会流传到藩邦属国,为中外共知。
李长庚过眼一看,立刻就瞪大了眼睛。因为这为首的第一条就是国本大礼定期。
邸报上明确地记载着,皇帝陛下批准了礼部尚书徐光启的奏请,决定于泰昌元年十一月十四日正式举行皇太子的册封典仪,并在举行册封典仪的过程中举行冠礼。同时,皇帝还命礼部照例筹措皇太子的大婚事宜。邸报上没有明说册立哪位皇子,但真正关心这件事的人只要看到十一月十四日这个日期,就能知道皇太子是谁。万历三十三年乙巳十一月十四日,那是皇长子朱由校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