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宪台的翻译(第2页)
可他一到地方才发现,这哪里是“一间小院”。文震孟租下的,分明是一间大号的三进四合院,整个院子足有五户仆人,足见其阔气。这阵势一下子就把王徵搞得不想进去了,但三元楼房间既退,文震孟热情似火,王徵也就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文老爷的盛情款待。
清晨,吃过早餐。王徵见主人家文震孟也吃好了,便站起身向他辞别。“文起兄,我去了。”
文震孟刚从仆人的手里接过温热的帕子,正准备擦手揩嘴。听见王徵的话,文震孟赶忙扔下帕子站起身,拦在他的面前。“良甫兄,你真要去都察院啊?”
王徵笑道:“告示上说了,这差事不仅给银子还包两餐,显然是个美差啊。与其怀着满心忐忑闲着待榜,还不如给自己找个差事转移心思。”
昨日,皇帝派宦官传口谕给都察院,允许察院广召善西洋文字者充作通译,以翻译北镇抚司在耶稣会驻地里搜集到的书信文字。
左都御史张问达得旨后迅速响应,当即便派了一大批衙役在北京十六门、大小衙门、各坊集市,乃
至举人们群聚的客栈、酒楼张贴了“征募习得西洋文字之贤才”的告示。
“这可不是什么美差,这是一蹚浑水啊。”文震孟仍劝道:“那天的场面你也看见了,吵吵嚷嚷,说什么的都有。到现在京里的纷纷流言也丝毫不见消减。你硬凑上去干什么?”
文震孟和王徵不止在贡院门口目睹了那场骚动,二人相伴去三元楼退房的时候也撞见了举子们的讨论。就算刨除这些事情,北镇抚司出动,以清查逆案妖道的理由封禁耶稣会驻地的事情,现在也已经是闹得满城皆知了。京里甚至传出了举子们大多不希望被主考官徐光启亲自点中的传言。至于这当中真假几分就很难说了。
“传言不足信,流言不足畏。朝廷征贤召才,我有稍有其识,自然要去。”王徵摆摆手,侧身越过文震孟,朝着门口的方向迈出了步子。
“唉。”文震孟不再劝,只是默默地跟着王徵。
两人来到门口,文震孟又抬手拦住王徵。他还没说话,便听王徵道:“文起兄,你不要担心,我已知天命,有分寸的。”
“我不劝你。”文震孟笑道。
“那你拦我干什么?”王徵轻轻地拍了拍文震孟的手臂。
“别急嘛。从这儿到都察院有十几里地,你准备走路过去吗?”文震孟朝迎过来的门房招手。“把骡子给王老爷牵过来。”
————————
都察院所在的阜财坊和盔甲厂所在的明时坊东西对立,中间隔着整个皇城。即使王徵骑着文震孟给的骡子,也足足用了近半个时辰才来到阜财坊。
到阜财坊后,王徵并没有立刻去都察院,而是牵着驴子就近找了一个带马厩的客栈。
“这位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啊?”王徵刚走到客栈门口,眼尖的跑堂小厮便迎上来主动帮他牵骡子。
“不打尖也不住店,就是把这骡子寄放在你们这儿。”王徵将缰绳递给小厮。
“哦!寄骡子呀。放多久,要给吃食吗?”带马厩的客栈同时也做存放代步牲口的生意。
“到晚上散衙吧,给骡子吃两顿草料再加豆子。”王徵说道。“您老也是应都察院的召,来做的通译差事的?”听见“散衙”两个字,小厮一下子就明白了。
“你是怎么知道?”王徵反问道。
“嗐。”小厮笑道:“您骑骡子远道而来的都知道了,咱这小店儿就在法司边儿上,又怎么能不知道呢。”
“你刚才说‘也来’?”王徵又问道。
“您老都是今天第三个来咱这儿寄牲口的了。而且都是存到散衙的时候再带走。”小厮牵着骡子往后院马厩的方向走,王徵也跟了上去。“不过,您老是头一个操北方口音的。”
“原来如此。”王徵点点头。
“听说西洋的人事情闹得很大?”小厮反向打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