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786章 君君臣臣民民(第3页)

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自然还是朱由检。他和刘宗周一起删改数次,才传给大臣观看。

在大臣们认可之后,这篇文章才作为《大明礼法公约》总则篇的解释,发表在《邸报》、《京报》等报刊上,让天下官员学习、天下士子领会。

官员们对这篇文章是欢迎的,因为他们知道皇帝之前提的是“天子和万民治天下”,根本没有提到自己。

有些人想用前宋的“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劝谏皇帝,但是因为前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失败,很多人无颜提出这一点,更知道不可能说服皇帝。

所以,“君臣民共治天下”这个说法,非常受他们欢迎。认为皇帝从善如流,当真是一位明君。

尤其是从集体角度确定朝廷集议地位、从个人角度确定臣子地位,更让官员们感到满意。因为这完全确立了他们在朝廷的主导权,以及在民众面前的尊贵地位。

各级官员,纷纷开始上疏,表示对“君君臣臣民民”的认同。先前对重制礼乐设立国会有非议的人,也开始认同这一点,认为皇帝在确定秩序、分配权力这一点,确实值得称赞。君臣民的关系,确实应该如此。

可以说,在“君臣民共治天下”提出后,再顽固坚持旧制的臣子,这时也无法反对重制礼乐。否则就是自绝于官场,和所有官员作对。

比他们更欢迎这点的是士子,他们作为官员的候选者,立场和官员大多是相同的。同时因为他们还有民的身份,对民众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同样感到欣喜。

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就算当不上官员,也能以民众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获得对国家大事的发言权力。

如果他们的声量够大,以国会的名义做出决议。就连朝廷大臣也不得不遵从,皇帝也要同意。

这些人对“君臣民共治天下”,可以说是最为认可的。自诩民众代言人的他们,认为自己很有可能成为议员,享受所有民众的权力。

他们开始在各地鼓噪建立议会,和官员争夺权力。以前经常发出同一个声音的官员和士子,开始渐渐区分开,有些人仍旧站在官员立场,有些人则逐渐转变为民众的代言人,利用民众集体拥有的权力,和官员展开争夺。

同时,他们也响应皇帝的号召,积极向报纸投稿。希望能获得赏识,博取成为元士的机会

尤其是诸多学校的教谕、还有学堂的教师,也纷纷收到礼部通知,认识到这篇文章,就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两句圣贤言语的权威解释。

他们在平时考试时,让学生据此撰写八股文章,并鼓励学生把文章投出去。

学生们自然是纷纷投稿,在这个冬天到来的时刻,火热地探讨这个问题。

一时间,报纸上尽是此类文章,讲述君、臣、民的关系。

还有很多人为皇帝唱赞歌,认为当今皇帝是一位愿意和臣民分享权力的好皇帝。

君臣民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借此成为定论。并且通过士子的讲解,逐渐深入人心。

很多民众也开始知道,他们个人虽然在君臣民中地位最低,但是联合起来,却是最为尊贵。

国会和议会就是他们发出声音的地方,并且在将来拥有最高权力。

那些知道税率和徭役时间将由国会和议会确定的民众,强烈呼吁在当地设立议会。希望能够借此,让官吏无法再欺上瞒下、随意征收赋税和徭役。

国会设立这件事,开始得到民众拥护,并成为整个大明的共识。所有民众都盼望着国会和议会尽快确立,让自己享有应得的权力。

国会的主体由之前的士人,开始向民众转变——

所有民众都知道,他们能在这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