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776章 南京乡试(第3页)

  下一科考试时整个南直隶的分税制改革想必都完成了,而且会有很多人在数算上用功,到时更难考取。

  想着这个未来,有的茶客感慨道:

  “若是乡试也有恩科就好了,专门取用祖上三代白身的人。”

  “否则咱们就是成了秀才,也考不过那些耕读传家的人。”

  耕读传家这句话说着简单,却是大部分家庭都可望不可即的。

  像是潘秀才,他这一代能供养他一个人读书就难得了,现在还不得不出来找活干。

  下一代他的孩子如果天赋不足,根本就考不过那些一直读书的人。

  更别说那些人还有祖辈传下来的各种科场技巧,祖上白身的人哪有办法和他们比?

  只要想到这个,很多人就发自内心地感谢当今皇帝。认为当今皇帝专门给祖上三代白身的人设恩科,是一位心系平民的好皇帝。

  潘秀才同样也是如此,所以他非常期望能够中举。那样祖上数代都是白身的他,很有可能考取恩科进士。

  不过对乡试增加恩科,他是不看好的,向众人道:

  “朝廷设的恩科是明经科和明书科。”

  “乡试的明经科可没必要增设,因为以前的乡试题目,就被人看作明经科,为首的称为五经魁。”

  “明书科就更不可能了,能够考上进士的,哪个书法会差了?很多人都说明书科应该取消,把名额分给其他几科。”

  “这恩科啊,乡试不可能增设。甚至会试恩科,都有不少人在非议,说是应该用世家子弟。”

  这番话语,听得很多人沉默。显然他们也认识到,皇帝增设恩科,是顶着很多官员的压力。

  如果不是当今皇帝登极后除阉党、平奢安,是嘉靖皇帝之后又一位强势皇帝,估计连明经科都会被取消,整个会试恩科都岌岌可危。

  所以,想考取举人,他们不能靠身份。只能拼命努力成为举人,获得考进士的机会。

  这时有人问道:

  “潘二哥,你说这乡试现在有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三科。”

  “咱们平民不可能有精力学三科,考哪一科有机会?”

  “明算科是不是难度太高,不适合咱们平民?”

  潘秀才沉默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还是明算科机会大,考试最为客观。”

  “考明算科你不需要揣摩考官喜好,更不需要担心什么科场忌讳。”

  “数学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考试时全是客观题。”

  “你们要有机会,还是要考明算科。”

  “现在我只希望,考秀才也有明算科。”

  说着,他将自己当年考取秀才的过程道了出来。当真是千辛万苦,不知错失了多少机会。

  其中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不合考官的心意,被直接刷下来的。他是在一次考试时偶然合了考官的心意,才在三十多岁的时候侥幸成为秀才。

  正因为知道自己的本事,他从没有想过去考举人。如果不是记账时学了很多算术,他也不会去参加明算科乡试。

  这一次参加乡试的经过,让他认为明算科是平民的康庄大道,不用揣摩那些,就能获得青云直上的机会。

  所以,他决定在数算上下苦功,让自己的儿子也学这个。就算将来考不上,也能用算术谋生计。

  想到这里,他把前段时间《京报》上刊登的会计师、税务师、审计师考试的新闻翻了出来,打算有时间去考考,获得这几个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这都是当今皇上为明算科学子设立的职业,和针对明法科学子的讼师、律师一样,能保证他们的生计。

  他们潘家,也要向耕读世家学习,用一个世代传家的职业,培养后代参加科举。

  江南的数学世家,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多没有门路、又读过一些书的平民,把明算科视为改变命运的机会。

  请收藏本站:。笔趣阁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