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北斗 作品

第776章 南京乡试(第2页)

  “你们都抢什么,家里又没考试的人。”

  直接趴在柜台上,伸手从报童手里抢过一份报纸。

  而后,他就趴在柜上,一边看着试题、一边回忆自己的回答,开始进行估分。

  不过这个时候,距离考试已有数日。他虽然对前几天参加的考试印象比较深,却仍有几个答案有些拿不准。不知自己当时是不是这样回答,能不能够得分。

  看着他苦思冥想的样子,茶坊中的茶客,很多都围了过来。有人好奇地道:

  “潘二哥,这能算出分吗?”

  “你算这个干什么,你又不是评卷的人?”

  潘秀才看了他一眼,不屑道:

  “你懂什么,这明算科都是客观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所有题目只要记得答案,就能把大概分数估出来。”

  “如果有人考到满分,那一定能中举。”

  读报人也来凑热闹,指着报纸说道:

  “潘二哥说得对,这报纸上都说了,明算科是客观题,所以能够估分。”

  “像是明法科、明经科,那就没办法了。他们就算回忆出试题,也不敢给出参考答案。”

  “只有明算科的学子,可以把大概分数估出来。”

  “以西铭先生的估计,这一科试题很难,明算科中举的分数,或在八十分左右。”

  向众人解读着报纸的内容,他又看向潘秀才道:

  “二哥,你估的分数多少?”

  “能不能到八十分?”

  “报纸上可是说了,很多士子都没答完,但是不妨碍中举。”

  潘秀才紧握着笔杆子,继续算了又算。

  过了好一会儿,才在众人期冀的目光下,有些颓然地道:

  “七十五分。”

  “我这分数,今科是没法中举了!”

  显然,他之前对中举也是有些期待的。认为做账房的自己,比很多人在明算科上有优势。

  只是他到底小看了乡试的难度,尤其是那些在朝廷开设明算科后、就开始在数学上用功的人。

  八十分和七十五看似相差不大,其实却差了几道很有难度的题。潘秀才看着西铭先生张溥的解答,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不过在场的茶客是不知道这些的,他们纷纷安慰潘秀才,觉得七十五距离八十没多远。如果西铭先生估算得有偏差,潘秀才就有可能中举。

  甚至还有人道:

  “今科不行就下一科。”

  “你今年能考七十五,三年后还考不到八十?”

  “到了下一科,就不用和其他地方的人一起考了,一定能够中举。”

  今年的南京明法科、明算科乡试,确切来说是南方乡试,整个南方完成分税制的地方,都被允许参加考试。

  也因为此,江南乡试推迟才没有太多人有异议。因为外地学子,需要时间赶路。

  这个人显然是认为参加的学子太多导致竞争压力大,以此安慰潘秀才。

  不过潘秀才作为应试者,和众多秀才有过交流。他对这一科的内幕知道更多,摇头道:

  “今年南方各省虽然都有人来,却大多来自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广的战乱之地,是朝廷特许参加的。”

  “江西、福建等地大多没完成分税制,根本没几个学子过来。”

  “能和南直隶学子竞争的,只有浙江学子。”

  “我连这一科都考不过,下一科缩减名额,更加没有机会。”

  南直隶乡试的举人名额在150左右,按照朝廷定下的制度,明算科名额是这个数字的六成,也就是90名左右。

  所以下一科的乡试虽然没有外省人参加,却会缩减名额,有可能更难考取。

  其他人听到这番话,也是纷纷感叹。作为南京本地人,他们对西南边陲之地是看不上的,甚至有秀才去云贵等地冒籍。

  但是浙江学子,那就不能忽视了。时任浙江巡抚吴尚默作为当今皇帝超擢的老臣,对执行朝廷的政策非常热心。

  所以浙江有很多府县都完成了分税制,再加上距离南京很近,来南京参加乡试的学子,几乎不少于南直隶本地人。

  不过即使如此,整个浙江和南直隶加起来,还是有一半府县没有完成分税制。这一科的乡试竞争并不大,否则潘秀才也不会尝试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