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见春秋 作品

第327章 我要节制天下兵马!(第3页)

长孙无忌头埋得极低,大气都不敢出。

等李世民稍微平静一些,才小心翼翼说道:“陛下,太子殿下如今手握潼关,又有三万人马以及火炮等利器。”

“若强行征讨,胜负难料,且百姓必将遭受战火之苦。太子殿下所提新政,虽有些激进,但他本意也是想治理好一方百姓。陛下不妨暂且忍耐,从长计议。”

李世民怒目圆睁,盯着长孙无忌:“无忌,你认为朕该答应他”

长孙无忌连忙回道:“陛下,老臣不敢。只是如今局势严峻,太子殿下态度坚决,若不答应他的部分条件,恐怕难以平息战火。老臣建议陛下召集众臣商议,共同寻找解决之策。”

这口锅,长孙无忌当然不能自己一个人背。

李世民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也罢,宣魏征、李靖、房玄龄、褚遂良等人进宫商议。”

不多时,几位重臣纷纷进宫,齐聚太极殿。

李世民将李承乾的要求以及当前局势向众人说明后,问道:“众卿对此事有何看法”

魏征率先出列,双手抱拳,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此举虽有违孝道,但他所提新政,若能施行得当,或许对百姓有益。只是潼关乃天下要冲,战略意义非凡,它是长安的门户,掌控着东西交通的咽喉。”

“若任由太子掌控,朝廷在军事部署上便会陷入极大的被动。一旦太子有不轨之心,随时可能挥师西进,长安危矣。再者,从政治层面而言,潼关的归属关乎朝廷的威严与政令统一,若承认太子对潼关的控制,无疑是向天下示弱,恐会引发各地势力的效仿,局面将难以收拾。”

李世民没有搭理他。

他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吗。

问题是现在怎么收回潼关

聚天下之兵马强攻潼关。然后再打洛阳。

这个中损失,必然是个极大数目。

李世民伤不起。

李靖拱手作揖:“陛下,如今关键在于太子手中的火炮。”

“此等火器威力巨大,改变了以往的对战之法。”

“若朝廷也能拥有火炮,潼关便不足为惧。”

“以臣之见,当务之急是想办法制造火炮。目前我们对火炮的制造解甚少,需尽快召集国内能工巧匠,同时可以派人暗中探查洛阳情况。”

“只是制造火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这期间,若与太子硬拼,损耗巨大,且胜负未知。”

李靖这次回来,是请罪的。

不过李世民自然不会怪罪他。

在那样的情况下,撤兵保存实力,是最优选。

哪怕是李世民御驾亲征,龙辇前压,也没有用处。

虽说没有亲眼见过,可城墙塌陷这等场面,跟地龙翻身又有什么区别。

普通的将士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有心思作战。

房玄龄赞同道:“陛下,卫公所言极是。”

“如今若与太子硬拼,朝廷大军长途奔袭,粮草补给耗费巨大。”

“且太子占据潼关天险,又有火炮相助,我军攻城必然伤亡惨重。即便侥幸取胜,也是惨胜,大唐元气大伤,周边的突厥、吐蕃等势力或许会趁机侵扰。”

“不如暂且答应太子部分要求,稳住局势,同时加紧制造火炮,待朝廷实力增强后,再做打算。”

褚遂良微微皱眉,出列说道:“陛下,太子殿下毕竟是储君,如今走到这一步,想必也是心中积怨已久。若能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避免内战,对大唐社稷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

“但答应太子在潼关以东实行新政,需明确章程。不能让太子借此机会扩充势力,威胁朝廷。”

李世民听着众臣的建议,眉头紧锁,缓缓踱步。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心中权衡着利弊。

许久,停下脚步,长叹一声:“朕一世英名,没想到如今竟被逆子逼到这般境地。潼关乃我长安的咽喉所在,朕怎会轻易放弃。”

“但如今若强行征讨,朕实在不忍心看到百姓生灵涂炭,将士血染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