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见春秋 作品

第320章 太子若败,吴王自降(第2页)

虽说是第一心腹,也是最受太子器重,但苏定方早就已经过了年轻气盛的时候。

况且太子本身的军事指挥能力也很厉害,即便是心中有些想法,苏定方也不会说直接说,而是听从太子的意思。

李承乾将令箭放回箭筒,语气笃定:“原计划不变。潼关是关键,只要拿下潼关,长安便门户大开。吴王那边,按约定行事,保持必要的联络即可,无需过多关注。”

苏定方抱拳应道:“是,殿下。行军途中变数多,我们需时刻警惕朝廷的突袭,尤其是后方补给线。”

李承乾神色从容,目光透着自信:“苏将军放心,后方防御早已部署妥当,预警防线层层设置,朝廷若想突袭,绝非易事。粮草补给也安排了专人负责,足以支撑大军行动。”

这就是占据洛阳的好处了。

长安想封锁洛阳太难了,作为天下之中,水运发达,只要有足够的钱财,弄到粮食对于洛阳来说太过轻松。

而南北方的粮食转运,不管是怎么去走,都要通过洛阳这条路线。

除非是说去陆地上运粮食,可陆运的消耗,是个天价。

漕运一船几千石,几乎没什么消耗。

要是陆运,人力,马力,还没开始就要亏一半。

粮商也不敢这么搞,如果朝廷那边禁止水运,那宁可不运,运就亏本。

李承乾对高丽,新罗,百济的贵族进行审判抄家,收罗到的财富简直是个天价。

莫说五万大军,便是二十万大军,那也是能负担得起的。

现在军队里的伙食供应,不说顿顿有肉,但每日都能见到荤腥。

吃饭更是直接管饱。

苏定方又问:“殿下,将士们的日常操练,是否需要根据当前局势做些调整”

李承乾思索片刻,说道:“日常操练照旧,着重加强火炮协同作战的训练,让将士们更加熟练掌握。”

“另外,注重提升将士们的耐力提升,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唯有如此,方能应对自如。”

苏定方领命道:“是,殿下!”

洛阳跟长安距离太近。

几乎洛阳都可以算作前线了,在道路通畅的情况下,苏定方来回也就两个时辰不到,因而会时常返回洛阳。

名义上苏定方作为前线统帅,实际上大多军事部署,还是要通过李承乾这边。

在军队改革方面,李承乾已经摒弃传统的指挥模式。

更类似于后世的参谋作战体系。

苏定方能节制其他兵马,但本部统帅也只有万人规模。

其余兵力则是按照千人成团的方式进行。

这也就意味着苏定方

而关于基层军官,大多数都是从讲武堂出来的。

这就构成了现在李承乾兵力的骨架。

不是不可以招募更多士兵,只是李承乾更倾向于职业士兵的作战方式。

——

时间来到贞观十八年十二月初。

这已经是年底了,天寒地冻的。

吴王李恪那边,即便是说响应了,但以安州的情况,也没办法说直接动兵。

更多时候,李恪得先把安州彻底掌控在手里。

李世民虽有调动兵力平定安州的意思。

但也要等到开春才行。

这冬日行军,对于将士的损耗太大。

一不小心,就会冻死在路上。

相比之下,李承乾这边的军队就跟舒服了。

首先是衣这块,大量的衣供应,使得将士保暖程度很高。

而且军营提供了大量煤炭用以取暖。

每日都还有热汤随便喝。

这个时候的冬天还没那么冷,即便是下雪天,李承乾这边依旧会有保持操练的习惯。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承乾对于朝廷,自是保持了一定的优势。

——

长安宫廷。

李治再次秘会武曌。

李治身着一袭素色锦袍,神色忧虑,在庭院中来回踱步。

武曌身着淡蓝色宫装,莲步轻移,悄然走到李治身旁,微微福身,轻声说道:“观晋王之色,莫非为太子与吴王之事烦忧”

李治抬眸,见是武曌,微微点头,长叹一声,道:“媚娘,今朝堂大乱,太子举兵,吴王响应,父皇为此忧心忡忡,我心亦烦闷不堪。此局势如此繁杂,实不知当如何应对。”

他现在感觉自己很无力,什么都参与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