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第一个响应太子起兵之人(第2页)
这时,门外传来侍卫恭敬的通报声:“吴王,安州刺史求见。”
李恪的眼神瞬间警惕起来,心中暗自思忖,这刺史名为协助治理安州,实则是父皇派来监视自己的,今日前来,怕是察觉到了什么。他深吸一口气,努力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沉声道:“请他进来。”
安州刺史王弘脸上挂着看似和煦却暗藏深意的笑容,快步走进书房,抱拳行礼,语气关切中隐隐透着一丝冷峻:“吴王,近日长安那边,因太子之事闹得沸反盈天,局势莫测。安州承蒙吴王治理,向来安稳,可在这敏感时候,哪怕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微微顿了顿,王弘目光紧紧盯着吴王,意味深长地说:“吴王向来英明,行事向来谨慎,在这等关键时刻,一举一动,怕是都得慎之又慎呐,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累及安州这一方百姓。”
王弘实际上来说,算是五姓七望的人,算是太原王氏的分支。
也是因为五姓七望的缘故,才担任这安州刺史。
五姓七望的人,虽说在长安逊色,但在地方上,势力盘根错节。
这也是为什么臣权一直对皇权有所压制的情况。
因为他们垄断了教育,知识,乃至于用投行卷几乎半垄断了科举。
这样的情况下,当官的八九成都是世家人。
而世家人,又怎么能绕得开五姓七望呢。
李恪微微点头,神色冷峻,“王刺史,本王正为此事烦忧。太子起兵,无疑是谋逆之举,这一点本王心中有数。”
王弘微微眯起眼睛,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缓缓开口道:“吴王一眼看穿本质。只是这太子以往素有威望,难免有人受其蛊惑。如今这局势下,安州的安危便显得尤为重要。”
“听闻吴王麾下兵力齐整,只是这战时调度,稍有不慎便可能误事。下官想着,若能将部分兵力交由可靠之人统一调配,或许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变故,保我安州太平。”
他语气平和,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边说边观察吴王的神色。
分走一部分吴王的兵权,并非是王弘自作主张的想法,而是有人给他传达了这个意思。
现在的太子佣兵洛阳,在大唐境内,几乎没有其他人响应。
但这不代表着不会没人响应。
只是因为先前,没人觉得太子能赢,可是现在。
太子火炮一出。
就有很多人动了心思。
这从龙之功,谁不想要要啊。
有人想要,自然就有人要阻止。
吴王曾经就是太子的人,自然会受到监督。
李恪心中一凛,瞬间明白了王弘的意图,不动声色地回道:“王刺史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本王既为安州都督,麾下将士也是保境安民的中坚力量。平日里训练调度皆有章法,如今虽局势紧张,本王自会把控全局,确保安州万无一失。兵力调配之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贸然行事。”
王弘微微皱眉,仍不死心,继续说道:“吴王,这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下官也是为安州百姓着想,多一份保障总是好的。吴王事务繁多,若有得力人手分担军事要务,也能让吴王更专注于大局谋划,您说是吧”
李恪神色坚定,语气不容置疑:“王刺史,本王明白你的好意。但保家卫国、守护安州,是本王的职责所在。”
“将士们跟随本王多年,彼此信任。在这关键时刻,更需上下一心,由本王统一指挥,方能发挥最大战力。此事无需再议。”
王弘见状,知道难以说服吴王,便不再坚持,微微欠身道:“既如此,一切听凭吴王决断。下官也会全力协助吴王,守好安州。”
李恪微微点头,说道:“王刺史,你先着手安抚安州百姓,加强城防建设,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
王弘领命后,退了出去。
张松在一旁默默观察着这一切,此时忍不住轻声说道:“吴王,这王弘明显是想借机夺您兵权,用心叵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