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我是大神 作品

第731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省多少事儿,那可太省事儿了。

大明还好点儿,到后世看看就知道了,不识字儿寸步难行,走一步就得问一步。

基本上大字不识几个的,都在村里,而且以老人居多。

这些老人可能一辈子,又或者已经好几十年没有去过城里了。

他们最远的足迹,可能就是去镇上赶个集。

别说老人了,就算是识字的年轻人,也有遇到问题的时候。

常见的就是,小地方出来的,没有坐过地铁,飞机。

他们第一次乘坐这些交通工具的时候,内心的忐忑就别提了。

幸亏他们识字儿,可以跟着指示牌。

朱吾适就见过不怎么识字儿的农民工坐地铁,那真的是干啥都得问别人啊。

朱吾适不要求大明所有的人都识字儿,毕竟几百年后那么发达的社会都做不到做不到的事儿,他凭什么做到啊。

他的要求很简单,各行各业都要有一大批识字儿的人。

也不要求他们有多深的思想深度,只要他们能够用文字把自已的工作 经验记录下来。这对后来人就已经是非常大的帮助了。

古代科技树发展太慢,就是受到了文字的影响。

从事这些工作的基本都是穷人,读不起书的人。

他们都是师傅手把手教出来的。

就算自已某天有了跨时代的发明创造,受限于 交通,通讯等问题,也很难传播出去。

每个朝代其实都是鼓励百姓发明创造的。

可真的能发明创造的,太少了。

发明创造了还能保留下来的,就更少了。

一般老工匠多少都有些绝活儿的,这些绝活儿要么就没有传下来,要么就是传着传着就没有了,因为根本没有 文字记载,会的人死了,这个东西就消失了。

就说老六的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招的工匠越来越多,各种创新也是层出不穷 。

其实很多都不是创新,是工匠们从师傅那里学来的,以前都是自已用。

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给他们高工资,好的福利待遇,就连子女就业 问题都解决了。

这些人衣食无忧后,才愿意把这些经验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