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矛盾(第2页)
既能体验情感,情绪,思想,又不受影响呢?好像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好难哈。
因为很多人其实都是有念的,那个是不执念叫无念。
师父这个无念却是空空的。在有与无的虚空夹缝中。看似没有还有,看似有还没有。(很难掌握滴,不是人类思维能理解到是啥状态的。)
各位在修行的路上啊,一定要注意。不管你修的如何,也会时不时有心魔出现,有的能觉到,有的不易察觉。
连是不是真心下的觉,这个事情很多人都不懂。真心代表初心,也代表美好。
这个目前有的人偶尔可以掌握,有的人并没有掌握,有的路上给丢了,有的是识神在作怪自己不知道。(具体啥状态,嘿嘿嘿,哪天再讲,呀哈哈哈哈哈。)
师父教的很多东西,看似常言,里面含义很深。
你经历的都是你该经历的,这句话教出去后,也很少有人理解。更别提另两句;你能听见的也是你该听见的,你能想到的也是你该想的,它不是单一表面这层。
还有;你觉得什么,那就是什么。
师父教完这些话,还会被人反过来说师父,咳咳。
算了,不解释了,也不讲这些话含义啦。自己悟吧,你觉得什么那就是什么吧。师父绝对不会轻易再把这几句话透析给任何人其中含义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也不会轻易去讲了。就讲到能修自在,与状态如何。其余的讲不讲看缘分吧。
好啦,咱说点别的。
期待这个词汇,很多人常把它丢到反面去说,总是在说没有期待怎么会有失望呢?
这明显是啥也不懂滴嘛……
期待用好的时候那叫心气。若单一的觉得不该期待。可知,没有任何期待之人其实就是心脉受损之辈。简单讲就是丢了心气的人。或者叫没有灵魂的人。
世间很多人,对所有事儿都无所谓状态,对什么都不期待了,还觉得是自己看淡了,看开了,自己有境界了,那特么不是境界,那是心气没了。咳咳咳。
真正的修行,是了知天道无常,知晓变化规律后,依然满怀欣喜与热情,持续的在路上向前。不是逃避,伪装,隐藏,心虚。怕人多想,又觉得别人多想。连实话都不敢说,或者不知道说啥好。那不明显不对劲了嘛?
问东说西,问南说北,一问咋啦?就是没事儿。说话都跑偏了还没事呢?大小伙可别这样扭捏,大姑娘也别这出哈。那张嘴一就一,二就二,别连说话都是犯嗔味儿啊。
不能怕说错话,也不能怕误会,更不能怕表达。要如那熊孩子般的持续向上生长,到达一个又一个目的地。
都说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二货。反过来呢?没有期望你会连希望都没有的。
一个弄不好,你就会杀死你自己的心神,也就是灭了自己的心气。还拿常规道理说话啊?说别人都是这么说的?
以心理动力机制而言;
期望是对未来的积极预判,这种正向的心理会激活人的行动力。当人相信某件事可能实现时(期望),自然会萌生有可能成功的积极情绪(希望),这种希望又会反过来强化期望。
以认知行为学的视角讲;
期望作为一种认知框架,会引导我们选择性关注支持性的证据。比如学生期望考好成绩,就会更注意自己的进步(这次模考比上次高了10分),这种认知偏差实际上创造了希望感。
神经科学佐证;
脑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产生期望时,前额叶皮层会激活多巴胺系统。这种神经递质不仅带来愉悦感,还会增强追求目标的动力,这正是希望感的生理基础。
现实生活的印证;
临床医学中常见的安慰剂效应就是典型案例。患者对药物疗效的期望(即使服用的是无效药片),确实能引发身体好转的希望,最终导致实际症状改善。数据显示,约30%的疼痛症患者会因此受益。
这是相信相信的力量吧?
再从东西方哲学的共鸣而言;
儒家(志于道)的修身理念强调确立志向(期望)才能产生改变的力量(希望);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正是对生命可能性的期待,使人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
这种心理链条提示我们:主动培育合理的期望,实际上是制造希望的内在途径。就像种子期待春天才会积蓄破土的力量,人类也因对美好的预期而保持前行勇气。但需注意,脱离现实的空想反而会导致希望感破灭,因此健康的期望应建立在自我认知与客观评估基础上。
看明白了嘛?还什么期望越大越容易失望了不?不对自己抱有期望,也不愿意别人对自己有期望,甚至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