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政务之重又为何(第2页)
高澄摇头浅笑:“他当初南归,就如可朱浑元东毅然东投父亲一般,我只感慨萧衍到底只会任人唯亲,白白辜负了这等良将,当真老迈昏聩。倒叫我心生一计!”
陈元康疑问:“大将军心生何计?”
高澄眸色微挑:“萧衍几番‘出家’,但终究难断俗世亲情......此次俘获的萧渊明,或大有用处!”
“莫非......要行反间计?!”陈元康恍然大悟。
高澄会心一笑:
“当年萧赞因身世怨恨萧衍,北逃到洛阳,死后萧衍不惜遣人掘其遗骨南归安葬,可见其执念之深。
若此次以萧渊明为筹码与梁国交涉,那侯景岂不就是弃子一个?”
陈元康竖起大拇指:“大将军此计高明!”
高澄此时已经回身落座,开始铺纸写信给崔季舒。
陈元康附近一侧观看,只见写到:“......今寒山捷报已至,待萧渊明槛车抵京,告宫中,使往阊阖门亲迎,执手以示优容,再遣人送并州治所。”
又见最后落笔竟是:“痴人比复何似?痴势小差未?宜用心检校”
陈元康忍不住噗嗤一笑。
高澄却是神色自若,淡定搁下紫毫,覆上印章,将信递与陈元康,眼底笑意狡黠:“替我蜡封!”
“诺!”
自上次元善见宫中掘道,高澄就进一步强化了对朝局的掌控。
核心军政要务也尽数转移到晋阳霸府直接管辖。
高洋除了掌邺京之兵,同时主持朝中三省日常政务循制运作,但巨细仍需呈报晋阳。
相较于高欢时期,高澄对东魏朝政的控制近乎彻底专权。
政事上重用培植三崔、陈元康、杜弼等汉人集团,推行汉化政策。
可军事上,因侯景缘故,仍是依赖六镇鲜卑贵勋,虽想扶持高季式这等汉人军将。
但过去高乾、高昂之死,以及高慎叛逃,河北豪族甚至于整个汉人集团早已游离于军事轴心。
这种军政的胡汉分工化,以及高澄过去整肃吏治,打击勋贵腐败的强硬手段,在高澄表面的稳固统治下,也潜藏着隐形的胡汉矛盾。
其实在侯景起叛之初,勋贵要杀崔暹,高澄已经有所意识。
只是既要应对侯景叛乱,又须抗衡宇文泰、南梁。
繁重的军政事务使他暂时无暇深入考量制度革新。
而西魏府兵制不断收拢吸纳关中豪族乡兵,汉人集团得以在军政上加强影响力,尽管表面上恢复鲜卑姓氏、改穿胡服,却是潜在推动了汉化改革,形成了比东魏更为稳固的胡汉融合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