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振 作品

第25章 吏治变动(第2页)

“其三是任官回避。若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则乙州人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同理。”

“陛下,”卫臻看向皇帝:“自建安年间,武帝霸府为了安定地方,选用官吏常常任职本地,早就破了三互法的限制,更别说要约束任期了。”

“以臣之见,肃明官制的第一步,需要重立三互法,以示朝廷公允无私之意。”

“请陛下示下。”

曹睿轻轻用手敲着桌面,并未答话,一时间想了许多。

片刻后,曹睿开口问道:“卫师傅问朕一事,朕要问尚书台两事。”

提到尚书台,那就是司马懿和卫臻共同的事情了,两人一并拱手示意。

曹睿问道:“扬州刺史蒋济蒋子通乃是本州之人。但大魏诸臣处理扬州事务者,并无一人优于他。”

“此事如何去论?”

司马懿当即拱手应道:“三互法与任期限制,边境战区可为例外。”

“蒋济、文聘均可依照此例。”

曹睿也答得痛快:“准了。”

“第二件事,吏部杨暨曾给朕看过名单统计。朝廷中枢的大臣和洛阳郎官内,出身司隶、冀州、兖州、豫州之人,占到了六成还多。”

“幽州、并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凉州、雍州、秦州、益州……这十个州加起来也不到四成。”

“若三互法推行下去,长此以往不断循环,大魏官制岂不是会愈加失衡?”

曹睿的一番话,直接将司马懿、卫臻、吕虔三人强制沉默住了。

首先,陛下所说肯定是属实的。

六成多的比例都不用别人说,就拿西阁东阁来说。司马懿籍贯司隶,卫臻、董昭、满宠都是籍贯兖州。

九卿里面,常林、司马芝出身司隶河内

郡,高柔是兖州陈留人,崔林是冀州清河人,梁习、曹恪是豫州人……

这种显而易见的吏治问题,却被朝廷中枢几乎视而不见。

原因或许也很简单。朝廷里的重臣们几乎都是这几个地方出身的,又有谁会替幽并、青徐、雍凉之人考虑呢?

即使是如卫臻这种清正不群的人,也未从籍贯上考虑过!

其次,这件事根本想不到解决的办法。

司隶与冀、兖、豫三州乃是大魏的核心根本,如何能舍根本而逐末呢?

看着无言以对的司马懿和卫臻,曹睿依旧没有停下:“怎么,尚书台不能为朕分忧吗?”

若是寻常政事,司马懿、卫臻还是可以与皇帝有来有回的。按照皇帝的气度和智慧,并不会拒绝任何有益的讨论。

但允许讨论并不是允许狡辩。

问题就摆在这里,如何去解决呢?

司马懿身为司空、录尚书事,乃是尚书台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

眼见躲不过去了,司马懿横下心来,拱手言道:“臣有一策,或可为陛下分忧。”

曹睿满意的点头:“朕素来相信司空之智,请试言之。”

司马懿眉头微皱,拱手说道:“杨暨与陛下说的近七成,乃是中枢官员和郎官们的比例。”

“臣方才心中粗略估计了一下,大魏的州、郡、县三级主官,比例也大略有六、七成,但臣还是想责令吏部认真统计一番,以为行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