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火爆至极的销售!
他转身的步伐,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仿佛不是去下达一个收费标准,而是去执行一项神圣的使命。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带上,隔绝了外界的喧嚣。
白杨走到巨大的窗前,俯瞰着这座古老而又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城市。
他知道,罗为民的离去,意味着最后一块齿轮已经咔哒一声,严丝合缝地嵌入了它应在的位置。
一部庞大、精密、将要改变整个国家商业生态和社会面貌的机器,已经完成了最后的调试。
现在,只剩下等待。
等待发条拧紧,等待指针拨向那个预定的时刻,然后,轰然启动。
……
时间,在一种外松内紧的奇特氛围中,悄然流淌了半个月。
这半个月里,关于“小灵通”价格和资费的争论,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从机关单位的办公室,到工厂车间的休息室,从街头巷尾的茶馆,到南来北往的绿皮火车,几乎每一个能接触到报纸和广播的角落,都在讨论这个令人又爱又恨的新鲜事物。
爱它所代表的便捷与未来,恨它那高不可攀的价格。
然而,在这场席卷全民的舆论风暴之下,一股更加庞大、更加沉默的潜流,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汇聚。
一机部的周部长,这半个月过得如同在火上烹油。
他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接听来自下属八家军工厂厂长的电话。
电话的内容千篇一律,开头总是激动地汇报今日产量又创新高,中间是焦虑地询问堆积如山的库存,结尾则是小心翼翼地打探:“周部长,白所长那边……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卖啊?”
数字,是最直观的压力。
第一周,总库存突破了四十万台。
第十天,数字攀升到了五十五万。
到了第十五天,当最后一份生产报表汇总到周部长的办公桌上时,那个鲜红的数字让他感觉自己的心脏都漏跳了一拍。
【总计:柒拾万台整。】
七十万台!
这已经不是小山了,这是连绵起伏的山脉!
每一台小灵通,都凝聚着工人们的心血和国家投入的宝贵资源。
七十万台黑色的“砖头”静静地躺在全国各地的仓库里,像七十万个沉默的问号,压得周部长喘不过气来。
他不止一次地想冲到白杨的研究所去问个究竟,但每当他拿起电话,却又想起白杨那平静如水的眼神,最终只能把话又咽了回去。
他选择了相信。
而在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背后,是一场堪称史诗级的物流大调动。
在普通人看不见的地方,无数辆盖着厚厚帆布的军用卡车,在夜色的掩护下,从八家工厂的仓库驶出,汇入国道,奔赴向三个被选定的战略支点——京城、沪市、羊城。
每一座城市,都将接收十万台的配额。
这些卡车悄无声息地抵达目的地,直接驶入当地邮电系统最核心、安保最严密的中心仓库。
整个过程由军队和邮电部的保卫科联合执行,做到了绝对的保密。
而更大的一股洪流,则涌向了南方。
整整四十万台“小灵通”,被装入一个个印着“精密仪器,小心轻放”字样的木箱,通过铁路专列,日夜兼程地运往羊城。
在那里,娄广成早已调集了数艘货轮,等候在码头。
当一箱箱“小灵通”被巨大的吊机吊上货轮,娄广成站在码头上,海风吹得他的衣角猎猎作响。
他看着那几乎望不到头的集装箱队伍,心中涌起的不是恐惧,而是无与伦比的兴奋。
他知道,这些箱子里装的不是什么“精密仪器”,而是即将引爆香江财富圈的金色炸药!
半个月的时间,铺货完成。
国内三大城市,三十万台,蓄势待发。
香江,四十万台,引弓待拉。
一张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撒下,覆盖了中国经济最活跃、信息最渴求的区域。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这片喧嚣的争论声中,有条不紊地完成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而这阵东风,在铺货完成后的第三天,终于来了。
《**日报》、《**日报》、《羊城晚报》……全国所有主流报纸,在同一天的同一个版面,刊登了一则简短而又重磅的公告:
【“小灵通”个人无线通讯终端,将于三日后,即x月x日上午九时整,在京、沪、穗三地指定邮电营业厅正式发售。本次发售实行实名登记,凭单位介绍信或个人身份证明购买,数量有限,售完即止。具体销售网点地址附后。】
公告一出,仿佛在滚油里泼进了一瓢冷水。
之前所有的争论、质疑、谩骂,在这一刻瞬间找到了一个宣泄口。
“终于要卖了!”
“我倒要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花七千块钱去买个电话!”
“走,到时候咱们都去看看热闹!看看那些‘万元户’是怎么烧钱的!”
普通市民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那些真正等待已久的人,则在看到公告的瞬间,立刻行动了起来。
一场围绕着财富、信息和未来的竞赛,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
三天后,上午八点半。
邮电部大楼,一间被临时改造的“作战指挥室”里,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巨大的华夏地图挂在墙壁中央,京城、沪市、羊城三个点上,被插上了鲜红的旗帜。
势待发的猛兽。
罗为民在地图前焦躁地来回踱步,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他时不时地抬手看一眼腕上的手表,每一下秒针的跳动,都像是在敲击着他的心脏。
他身边的几位邮电部副职和司局长们,也都正襟危坐,神情严肃,手里的茶杯端了半天,却一口都没喝下去。
整个房间里,唯一气定神闲的,只有白杨。
他坐在靠窗的沙发上,旁边还坐着闻讯赶来的一机部周部长。
周部长虽然不像罗为民那样形于色,但紧紧握着茶杯、微微发白的手指关节,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白杨正慢条斯理地用茶盖撇着杯中的浮沫,袅袅升起的热气模糊了他平静的脸庞。
“白所长……您……您就一点不紧张?”罗为民终于忍不住了,停下脚步,走到白杨面前,声音都有些发干。
白杨抬起眼,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指针正稳稳地走向“9”字。
他笑了笑,反问道:“罗部长,箭已在弦,弓已满月,紧张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相信我们亲手打造的这支箭,能精准地命中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