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436章 小灵通升级迭代-第二代!

专列的车门无声滑开,一股清晨特有的、带着凉意的空气涌了进来,驱散了车厢内沉闷的暖意。

白杨睁开眼,眼底没有丝毫的疲惫,只有一片深邃的平静。

他没有回家,甚至没有片刻的停留,直接乘坐早已等候在站台的黑色轿车,返回了位于西郊的研究所。

当他踏入研究所大门时,晨光刚刚越过院墙,给静谧的园区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

这里没有军港的喧嚣与铁血,只有鸟鸣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青草与机油混合的味道。

这是他最熟悉,也最感安心的地方。

052d的下水,对他而言,更像是一次重要的“出厂验收”。

这件国之重器已经完成了在“工厂”内的所有工序,接下来,它将驶入名为“大海”的终极试炼场。

后续的海试,将会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从动力系统的极限测试,到舰载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再到武器系统的实弹打靶,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会像一条条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汇集到他这里,由他进行最终的分析与评判,并以此为依据,对后续舰的建造进行微调和优化。

但眼下,他的心神已经从那片蔚蓝的海洋,收回到了这片宁静的园区。

因为在这里,另一颗同样重要的、甚至在未来将影响更多人的种子,正在破土而出。

……

研究所,C栋,三楼。

“通讯与民用终端项目组”的牌子挂在走廊最深处一间大实验室的门上。

此刻,实验室内灯火通明,气氛却与往日的紧张忙碌略有不同,多了一丝近乎凝滞的期待。

项目组最年轻的研究员王浩,正坐在超净工作台前,额头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他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面前那个被拆开的、外形酷似早期“大哥大”的工程样机,双手却稳得像磐石。

在他的左手边,一个防静电的真空袋里,静静地躺着一片指甲盖大小的黑色方块。

那不是普通的芯片。

那是整个项目组,乃至整个研究所,期盼了近一年的东西——由芯片研究所那边,采用全新的架构和工艺,专门为“小灵通”项目定制的第一块“系统级集成芯片”!

“小王,怎么样?有把握吗?”

说话的是项目组的负责人,一位年近五十的老研究员,刘工。

他背着手,站在王浩身后两米远的地方,想靠近,又怕自己的呼吸会影响到王浩的操作。

整个实验室里,十几名研究员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远远地围成一个半圆,目光灼灼地看着王浩。

这个被白所长命名为“小灵通”的项目,从立项之初,就充满期待。

在电话还是局级干部才能拥有的特权,在大部分人还不知“移动通讯”为何物的年代,要搞一个让普通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的“个人无线电话”,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他们之前做出了第一代工程样机。

它能用,但也就仅限于“能用”。

体积大,耗电高,信号不稳,功能单一,操作更是繁琐无比。

最关键的是,核心的信号处理和逻辑运算,依赖于一块由几十个分立元件组成的、硕大无比的电路板,成本高得吓人。

按照刘工的估算,即便不考虑研发成本,光是材料费,一台样机的成本就超过了三千块。

三千块,在1979年,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一个工薪家庭望而却步的天文数字。

项目一度陷入了僵局。

直到半个月前,白所长带来了一个消息:可以为他们定制一款专用的soC芯片。

soC——syste-o-a-Chip,片上系统。

这个由白所长亲自提出的概念,对于王浩这些一直奋斗在电子产业一线的研究员来说,不亚于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

将处理器、存储器、信号调制解调模块、以及各种输入输出控制接口,全部集成到一块小小的硅片上。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设备的体积、功耗、成本,都将实现指数级的下降!

而性能,则会实现指数级的跃升!

今天,这块承载了所有人希望的芯片,终于送到了他们手上。

“刘工,您放心,没问题!”王浩深吸一口气,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了那块芯片。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王浩的动作很慢,很稳。他将芯片对准了主板上那个预留出来的、崭新的插座,感受着引脚与插孔的接触。

“咔哒。”

一声微不可闻的轻响,在寂静的实验室里,却清晰得如同钟鸣。

成功了!

王浩没有丝毫松懈,他拿起专用的工具,将固定卡扣合上,然后开始连接屏幕、键盘和电池的排线。

他的动作行云流水,显然这些步骤他已经在脑海里演练了无数遍。

当最后一颗螺丝被拧紧,一台崭新的、完整的“小灵通”样机,出现在了工作台上。

它的外形比之前的版本小了整整一圈,厚度也薄了近三分之一,虽然依旧像一块黑色的板砖,但整体线条流畅了许多,握在手里的感觉也更加扎实。

“准备开机!”王浩沉声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颤抖。

刘工和几位核心研究员再也忍不住,围了上来,十几双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块大约两英寸见方的单色液晶屏幕。

王浩的手指,按在了侧面的开机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