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变化!(第2页)

白杨点点头,他理解周部长的难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重点项目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倾斜,也意味着厂子的生死存亡。

他仔细审阅着名单,结合前世的经验和对当前工业基础的了解,开始圈画起来。

“这个京城无线电元件厂,虽然现在主要生产收音机元件,但毕竟是电子厂,有无线电基础,可以考虑。”

白杨指着名单上的一行字说道。

他记得张德才,那个愁眉苦脸的厂长,虽然厂子落后,但至少有相关经验。

“还有这个,京城第一电子管厂,虽然是老厂,但生产电子管需要较高的精密制造能力,如果能进行技术改造,或许可以承担一些精密部件的生产。”

“这个京城精密仪器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技术工人素质高,可以考虑生产‘小灵通’的模具或外壳。”

白杨一边看,一边圈画,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重点选择了一些虽然老旧,但有一定技术基础或精密制造能力的工厂,以及那些工人素质和管理水平相对较好的厂子。

他知道,“小灵通”的生产需要精密的电子元件、集成电路、高质量的塑料外壳以及复杂的组装工艺,不是随便哪个厂子都能胜任的。

周部长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

白杨的分析专业而独到,让他省去了不少麻烦。

“这些是我认为比较适合作为第一批重点扶持的厂子。”白杨最终圈出了十几个厂子:“至于其他的,周部长,就麻烦您再费心了。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配一些外围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生产任务,比如线缆、包装材料等,或者作为未来的备选。”

周部长看着白杨圈出的名单,心中松了口气。

有了白杨的专业意见,他就能更有底气地进行下一步的部署。

“好!有你这句话,我就心里有数了!”周部长收起名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回去之后,会尽快组织人手,对这些重点厂子进行实地考察,然后正式公布第一批名单,并启动资金和技术支持。”

他起身告辞,临走前拍了拍白杨的肩膀:“白杨啊,这次‘小灵通’项目,可是我们第一机部的大事,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一环。你可得把好关啊!”

“请周部长放心,我一定全力以赴!”白杨郑重承诺。

几天后,一则重磅消息如同惊雷般在四九城的工业圈炸响。

第一机械工业部正式公布了第一批获得“小灵通”项目生产资质的工厂名单。这份名单,犹如一道圣旨,瞬间改变了无数工厂的命运。

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张德才的办公室里,气氛如同过年一般。

“厂长!厂长!我们厂子在名单上!我们京城无线电元件厂在名单上啊!”年轻的秘书小李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涨红着脸,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手里挥舞着一张报纸,头版头条赫然刊登着那份万众瞩目的名单。

张德才猛地从椅子上弹起来,一把夺过报纸,颤抖着双手,老花镜几乎要从鼻梁上滑落。

他的目光死死地盯着报纸上的黑字,当看到“京城无线电元件厂”这几个字赫然在列时,浑身的血液仿佛瞬间沸腾起来。

“真的……是真的!”张德才的声音带着哭腔,眼眶瞬间湿润。

他不是没见过大世面,也不是第一次争取项目,但这次的意义,远超以往任何一次。

这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这是厂子的救命稻草,是工人们的希望,更是他张德才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他激动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活了!我们厂子活了!工人们有盼头了!”

京城无线电元件厂,曾经也是响当当的老牌国营大厂。

想当年,收音机、黑白电视机元件供不应求,厂子里机器轰鸣,工人干劲十足,福利待遇在京城也是数一数二。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萌芽,老旧的技术和设备逐渐跟不上时代。

厂子效益一年不如一年,订单锐减,机器老旧得像一堆废铁,工人上班也提不起精神,整天抱怨工资发不全,奖金更是成了奢望。

张德才作为厂长,这些年愁得头发都白了,每次开会,面对工人们期盼又带着些许怨气的眼神,他都觉得如坐针毡。

他尝试过各种办法,跑市场、找订单、搞技术革新,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没有先进技术,一切都是空谈。

厂子里那几台从**进口的老旧设备,修修补补还能用,但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和效率都无法与新兴工厂相比。

然而,尽管厂子陷入困境,京城无线电元件厂的工人精神面貌却一直保持得不错。

这得益于张德才和厂子领导班子多年来的努力。

他们始终坚持对工人的思想教育,强调“主人翁”精神,鼓励技术骨干钻研业务,哪怕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拖欠过工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厂子里,老师傅们对技术的热爱和传承,年轻人对未来的渴望和韧劲,都像火种一样,在看似黯淡的厂房里,默默地燃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