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421章 又是一年年关将至!

有他在,我们国家的工业,何愁不兴!

白杨将周部长的赞誉,以及肩上“擎天计划”总设计师的重任,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这个项目,与他过去依赖系统技术不同,它需要完全依靠国内现有的科研力量,从零开始,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

这意味着,他必须将自己所掌握的超前理念,结合当下国内的实际情况,一步步地去实现。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磨砺和成长。

接下来的日子里,白杨几乎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擎天计划”上。

他的办公室里,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他不再仅仅是宏观的战略规划者,更是一个深入一线的技术指导者和问题解决者。

他频繁穿梭于各个攻关小组之间,从液压系统的微型阀门设计,到控制算法的每一个逻辑单元,再到新型合金材料的配比实验,他都会亲自过问,甚至提出关键性的改进意见。

在液压团队,王老院士曾为一个超高压密封件的材料选择而苦恼。

传统的橡胶密封圈在极高压力下容易失效,而国外先进的金属密封又缺乏成熟工艺。

白杨结合他对材料科学的理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一种在航空领域初露端倪的特殊高分子复合材料,通过特殊工艺处理后,尝试应用于密封件。

这个想法让王老院士眼前一亮,虽然风险不小,但其理论可行性却极高。

经过数周的紧张实验,这种新型密封件果然表现出惊人的抗压能力,为超高压液压系统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在控制团队,李明教授的团队在构建“大数据智能诊断平台”时,遇到了数据传输速率的瓶颈。

重型机械在高速运转时产生的海量微观形变数据,传统的传输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实时分析的需求。

白杨在一次讨论中,随手在白板上画出了一个基于光纤通信的初步架构图,并提出了多路并行传输和边缘计算的概念。

这在当时还属于非常超前的理念,但李明教授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潜力。

在白杨的指导下,团队开始着手研制国内第一套用于工业控制的光纤数据传输模块,虽然过程异常艰辛,但每一点进展都让团队成员们兴奋不已。

而在材料团队,陈国强主任的重机院在新型高强度轻质合金的熔炼过程中,总是无法彻底解决内部微裂纹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材料的整体强度和疲劳寿命。

白杨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结合自己脑海中系统提供的知识碎片后,提出了在熔炼过程中引入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振动,以优化晶体结构,消除微裂纹。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方法,在经过反复试验后,竟然真的取得了突破性的效果,合金的强度和韧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白杨的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技术报告、实验数据和图纸。

他常常只靠几块饼干和一杯凉水,就能工作到凌晨。

两个月的时间,在这样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中飞逝而过。

“擎天计划”的核心技术攻关,在白杨的带领下,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设想,逐步转化为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原型模块。

超高压液压系统、智能自适应控制系统、新型功能材料和大数据智能诊断平台这四大核心方向,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初步形成了协同攻关的良好态势。

整个计划,已经稳稳地进入了正轨。

白杨也终于能够从高强度的技术攻关中稍稍抽身,喘一口气。

他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端起桌上的茶杯,一饮而尽。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白杨应道。

助理小李推门而入,他手里拿着一份报告,脸上带着一丝喜色:“白所,香江那边传来消息,娄老板回来了,现在在四九城涉外酒店,说是等着您召见,汇报工作。”

白杨放下茶杯,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知道,娄广成每年都会回来汇报一次工作,算算时间,也确实差不多了。

“知道了。”白杨平静地点了点头,“你通知下去,我忙完手头这点,午饭时间就过去。”

“好的,白总。”小李应声退下。

白杨又埋头处理了一些紧急文件,直到桌上的座机响起,是小李提醒他午饭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