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完全有可能实现出来的!(第3页)
“技术路径?”刚才那位船舶专家追问道,“具体怎么实现?相控阵雷达的收发单元,我们目前连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都很难批量生产!”
“垂直发射系统的弹药通用性问题,您在报告里只是寥寥几笔带过!”
白杨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们的疑问:“是的,报告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和建议。具体的实现路径,需要我们集全国之力,共同攻关。但对于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我的确有一些初步的思考。”
他开始详细地解答专家们的疑问。
关于相控阵雷达,他没有直接介绍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从基础原理入手,结合国内在材料、微电子、信号处理领域的现有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阐述了通过技术迭代和工艺改进,逐步实现高性能收发单元的可能性。
他提到了自己在超高频雷达项目中的一些经验和积累,指出虽然频率和应用场景不同,但在设计理念和某些关键技术上具有共通性。
他重点强调了计算能力对相控阵雷达的重要性,并借此引出了周培明院士领导的计算机研究所正在进行的高性能计算项目,说明未来舰载计算机的性能将能够满足相控阵雷达的需求。
关于垂直发射系统,白杨承认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但他指出了其相比传统倾斜发射系统的巨大优势——更高的发射效率、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好的弹药通用性以及更隐蔽的发射方式。
他提出,结合国内自身的特点,例如在弹药接口标准化、发射筒结构设计、燃气管理等核心问题上,通过集智攻关,是可以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的。
他甚至在黑板上简单画出了几种可能的发射筒结构示意图,以及弹药与发射筒接口的概念图,虽然简略,但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关于柴燃联合动力,白杨详细解释了这种动力方式的原理和优势——巡航时使用燃油效率高的柴油机,高速冲刺和作战时使用功率强大的燃气轮机,这样可以兼顾续航力和最高航速。
他承认大型舰用燃气轮机是我们国家的薄弱环节,但并非没有基础。
他提到了自己在“截-3”发动机研制中的一些心得,特别是高温合金材料、叶片设计、燃烧室技术等方面的经验,指出虽然航空发动机和舰用燃气轮机有差异,但很多核心技术是相通的。
他提出可以先从中小型舰用燃气轮机入手,逐步掌握技术,最终发展出满足万吨级舰艇需求的燃气轮机。
白杨的讲解深入浅出,条理清晰。
他没有回避技术上的困难,而是坦诚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攻关方向。
他的讲解中,既有宏观的蓝图,也有微观的技术细节,显示出他对整个项目的全局把握和在各个领域的深厚功底。
最重要的是,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基于事实和技术分析的强大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源于他对自身能力和对国家科研潜力的高度信任。
会议室里逐渐变得安静,只剩下白杨的声音,以及专家们快速记录的沙沙声。
他们一开始的疑问和质疑,在白杨的讲解下,一点点被消解。
他们发现,白杨提出的这些技术,虽然难度巨大,虽然前所未有,但并非完全的空中楼阁。
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沿着白杨指出的方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理论上,似乎真的存在实现的可能。
一位老院士听着听着,眼中露出了惊喜的光芒。
他发现白杨提出的很多思路,恰好能解决他们在各自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
比如相控阵雷达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正好对接上了周培明院士的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
大型燃气轮机的材料和叶片技术,也与航空发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杨的构想,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不仅仅是带动了海军装备的发展,更是将国内分散在各个领域的顶尖技术和人才,通过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协同效应。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
白杨耐心解答了每一个问题,无论是技术细节,还是项目管理,甚至包括可能需要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到了下午,所有的专家都听完了白杨的讲解,也进行了充分的内部讨论和交流。
他们的脸上,没有了早晨的困惑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凝重和兴奋。
最后,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代表专家组,向周部长等领导汇报了论证结果。
“周部长,各位领导,”一位资深院士起身,语气郑重:“我们专家组经过一天的听取汇报和深入讨论,对白杨同志的这份关于‘052d型导弹驱逐舰’的初步构想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停顿了一下:“我们一致认为,报告中提出的技术构想,虽然前瞻性极强,实现难度巨大,但并非遥不可及。”
“基于我们国家目前已有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通过集中优势兵力,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攻关,报告中描绘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从理论上讲,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出来的!”
“当然,”他补充道,“这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最大的支持,需要在人才、资金、设备等各方面进行巨大的投入。”
“这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但我们相信,只要有白杨同志这样具备卓越才能的总工程师,有国家坚强的领导,有全国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奋斗,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理论上是可能实现的!
这句话,像一声惊雷,又像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热情。
这不仅仅是对白杨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共和国科研实力和工业基础的肯定。
有了专家组的肯定,这份报告的份量就完全不同了。
它不再仅仅是白杨一个人的构想,而是汇聚了全国顶尖智慧,被认为具备可行性的国家级战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