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鸟2023 作品

第374章 “工业基础升级”的庞大计划(第3页)

“好,需要什么支持,随时开口。”周部长说道,“部里会给你最大的权限,调阅相关资料,或者协调其他单位配合你的工作。”

“谢谢部长!”白杨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句客套话。有了这句话,他接下来的工作会顺利很多。

“还有一件事,”周部长的语气顿了顿,“关于那个项目的样机研制工作,不能停。不仅不能停,还要加快!我们需要尽快拿出几台性能可靠的样机出来。”

“一方面,是验证技术本身;另一方面,也是给后续的工业升级提供最直接的牵引和参照。”

“我明白。”白杨点头,“样机研制一直在按计划进行。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克服现有条件的限制,争取早日拿出合格的样机。”

“嗯,我相信你。”周部长似乎松了口气,“记住,白杨同志,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是你的技术攻关和样机研制,这是‘种子’;另一条腿,是国家层面的工业基础提升,这是‘改良土壤’。两条腿必须协调并进,缺一不可。”

“是,我一定全力以赴。”白杨的语气坚定。

“好,那就先这样,保持联系。”

挂了电话,白杨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压力更大了,但动力也更足了。

国家的决心已经下达,配套的资源开始调动。

他看了一眼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数据,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

这份报告,必须尽快完成,而且要尽可能做到精准、透彻。

这关系到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国家在相关领域的资源投向和战略布局。

他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窗外,夜幕已经降临,研究所的灯火逐渐亮起。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

白杨知道,他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那个具体的项目,更是为了让这个国家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能够挺直腰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改良土壤,培育种子。

这条路很长,但他有信心,也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他仿佛已经能看到,在不远的将来,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高端设备,那些被国外垄断的关键材料,都将打上“中国制造”的烙印。

而他亲手点燃的这颗技术火种,也终将在肥沃的土壤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想到这里,白杨的嘴角不由微微上扬。

这种“亲手建设一个更强大祖国”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或许就是重生回来,最让他着迷的地方吧。

他端起桌上已经有些凉了的茶水喝了一口,继续勾勒着那幅属于未来的工业蓝图。

办公室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某个不对外开放的小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周部长带回来的消息和白杨的初步分析,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

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以及几位负责经济和科技规划的领导,围坐在一张长条会议桌旁,神情凝重地讨论着。

“微米级加工精度……下一代半导体工艺……特种材料……光学极限……”一位老首长手指敲着桌面,缓缓说道,“白杨同志列出的这些,确实都是我们目前比较薄弱的环节。没想到,这小子看得这么准,这么透!”

“是啊,”旁边一位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领导接过话,“我们一直强调要发展高科技,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但往往更关注最终的产品和技术指标,对于支撑这些高科技的底层工业基础,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确实还有提升空间。”

“这不怪我们,摊子太大了,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钱,到处都需要资源。”另一位看起来更像是经济专家的领导说道,“但现在,这个项目提供了一个契机,一个目标明确的牵引。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以点带面,系统性地提升我国的基础工业水平。”

周部长补充道:“白杨同志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样机研制不能停,要作为技术验证和需求牵引;同时,国家层面要下大力气,集中资源,攻克那些关键的瓶颈环节。”

“我同意。”最初说话的老首长斩钉截铁地说道,“不能等所有条件都具备了再行动。就按照白杨同志说的,一边研制样机,一边改良土壤!需要什么,我们就创造什么!缺什么,我们就攻关什么!”

“成立一个高规格的协调小组,我看很有必要。”儒雅领导点头,“要打破部门壁垒,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件事,不能再拖了!”

“具体方案,要尽快拿出来。”

“资金方面,要想办法保障。”

“人才培养,也要跟上。”

会议室里的气氛,逐渐从最初的震惊和凝重,转向了务实和决心。

窗外的夜色渐深,但会议室里的灯光,却显得愈发炽亮。

一个围绕着“工业基础升级”的庞大计划,正在这里悄然酝酿、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