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工业基础升级”的庞大计划(第2页)
半导体工艺,尤其是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芯片制造能力。
虽然短期内可以依靠进口元器件顶一顶,但长远来看,核心命脉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否则,一旦被“卡脖子”,整个项目都可能瘫痪。
特种材料,比如高强度、耐高温、抗腐蚀的合金,高纯度的光学玻璃,以及用于镀膜的特殊化合物。
这些往往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合适的材料,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
高精度光学镜片研磨抛光和镀膜技术。
这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眼睛”能不能看得清、看得远。
高稳定性的激光器和高灵敏度的探测器。
这是系统的“矛”和“盾”,性能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上限。
……
一项项,一环环,在白杨的脑海里清晰地排列出来。
每一个名词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和无数需要攻克的难关。
虽说这些年,他已经打下了一些底子。
例如材料,光学,芯片,计算机,等等……
但是对比全盘的工业基础,根本还不够。
这就像一张巨大的拼图,白杨凭借着超越时代的视野,看清了完整的图案,甚至勾勒出了关键部分的轮廓。
但要把这幅拼图真正拼凑完整,需要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一块块地去打磨、去制造那些缺失的碎片。
“所长,您怎么不吃?”小李已经干掉半盘子鸡块,抬头看到白杨对着饭碗发呆,不由问道。
白杨回过神,笑了笑:“没什么,在想点事情。”
他夹起一块红烧肉放进嘴里,肥而不腻,炖得软糯,是食堂大师傅的拿手好菜。
嗯,味道确实不错。
天大的事情,也得先填饱肚子再说。
这是他两辈子总结出来的朴素真理。
吃过午饭,白杨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说是所长办公室,其实也就是比普通研究员的格子间稍微大了那么一点,多了一个小小的会客区和一张书桌。
他更习惯待在实验室前。
他打开记事本,开始着手整理今天谈话的内容,并准备起草那份关于工业基础瓶颈的详细报告。
这注定是一项庞大而繁琐的工作。
他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结合自己脑海中来自未来的信息,尽可能准确地评估当前国内各项相关产业的真实水平,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
比如,针对精密加工,需要引进哪些型号的高端机床?
培养相关人才需要什么样的体系?
国内哪些企业或研究机构有潜力承担攻关任务?
针对半导体,现阶段是集中力量突破某一特定工艺节点,还是先完善设计和封测能力?
光刻机、蚀刻机、光刻胶这些关键设备和材料,突破口应该选在哪里?
针对特种材料,应该优先研发哪些牌号的合金?
哪些种类的高性能光学玻璃需要尽快实现国产化替代?
……
一个个问题,如同一个个待解的方程,摆在了白杨面前。
他沉浸在工作中,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屏幕上不断闪过各种数据、图表和文字。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落在他的侧脸上,映照出专注而坚毅的神情。
这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任务,更像是在为这个刚刚开始腾飞的国家,绘制一份通往更高处的“工业升级路线图”。
虽然他能做的只是提出建议,真正的实施还需要无数人的努力和奋斗,但能有机会参与其中,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正当他全神贯注时,桌上的电话响了。
白杨拿起听筒:“喂,你好,我是白杨。”
“白杨同志,我是老周。”电话那头传来周部长沉稳而略带一丝疲惫的声音。
“周部长您好!”白杨立刻坐直了身体,“您这么快就……”
“情况我已经向上面做了初步汇报。”周部长的声音很直接,“反响很大,非常、非常重视。几位老总长、老领导听了你的分析,心情跟你说的一样,先是震惊,然后是沉甸甸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决心。”
白杨心中了然。
果然,能坐到那个位置上的,都不是一般人。
震惊和压力是必然的,但更关键的是,他们看到了问题所在,也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上面指示,要尽快成立一个跨部门的协调小组,专门负责推进相关基础工业能力的提升工作。”周部长继续说道,“这个小组的规格会很高,由上面领导。”
白杨心里微微一动。
这个效率和决心,比他预想的还要快,还要大。
看来,他还是低估了这项技术对国家高层的吸引力,以及他们破除万难也要将其实现的决心。
“这份决心,也得益于你提供的清晰蓝图和务实分析,让大家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周部长补充了一句,带着几分赞许,“现在,我们需要你尽快提供一份更详细的技术需求和产业瓶颈分析报告。”
“越具体越好,最好能明确到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关键工艺的型号、指标,以及国内外差距的量化评估。”
“我明白,周部长。我正在准备这份报告。”白杨回答道,“初步的框架已经有了,还需要一些时间来完善细节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