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领先三十年?何止啊!(第2页)
一张老旧的苏式办公桌,上面堆着几摞文件,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子,里面泡着酽酽的茶水,散发出淡淡的苦涩香气。
他刚坐下,屁股还没焐热办公椅那微凉的人造革面,就拿起一份关于新型合金材料测试数据的报告看了起来。
这是研究所近期的重点项目之一,关系到好几个国防工程的进展。
手指摩挲着略显粗糙的纸张,鼻尖萦绕着油墨和旧纸张的味道,这熟悉的触感和气味,让他那被未来科技冲击得有些飘忽的心神,重新找到了锚点。
“笃笃笃。”
敲门声响起,不轻不重,很有分寸。
“请进。”白杨头也没抬。
门被推开,助理小李探进半个身子:“白所长,那个……二机部航空工业局的徐科长,还有奉天发动机厂的余厂长来了,说想见您。”
小李的声音压得低低的,但“二机部”、“奉天发动机厂”这几个字眼还是清晰地传了过来。
白杨拿着报告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眉毛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
徐科长?
还有奉天的余厂长?
这俩人怎么凑一块儿来了?
他心里迅速盘算着。
徐科长主管飞机生产技术和工艺,余厂长管着战斗机的“心脏”——发动机。
这两人联袂而来,目标明确,多半是为了天上的大家伙。
“哦?”白杨放下报告,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但眼神深处却是一片了然,“请他们进来吧。”
很快,两个穿着中山装,气质迥异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走在前面的是个方脸膛,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步履稳健,正是二机部飞机科的徐科长。
他身上有种技术官僚特有的严谨和沉稳。
跟在他身后的,则是个身材微胖,面色红润,脸上始终挂着热情笑容的男人,正是奉天发动机厂的厂长。
“哎呀,白所长!可算见到您了!”
人未到,声先至。
余厂长一进门,就大步流星地走上前,伸出那双粗糙有力的大手,热情地握住了白杨的手,用力晃了晃,嗓门洪亮,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
“白所长,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啊!每次见您,都觉得咱们国家的航空事业,未来可期!”
这高帽子戴得……白杨心里失笑,脸上却保持着谦逊的微笑:“余厂长您太客气了,快请坐,徐科长,您也请坐。”
他招呼着两人在简陋的待客沙发上坐下,小李已经手脚麻利地端来了两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放在两人面前的茶几上。
徐科长相对内敛一些,只是点了点头。
“白所长,这次来,主要是跟您报喜!”余厂长一屁股坐下,沙发发出一声轻微的呻吟,他却毫不在意,兴奋地搓着手,脸上的笑容简直要溢出来。
“哦?喜从何来?”白杨明知故问,配合地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咱们的‘龙腾一号’!奉天那边,第一批次的交货,已经全部完成了!”余厂长一拍大腿,声音里充满了自豪和激动,“整整一千架!白所长,一千架啊!从图纸到实机,这才一年多点的时间,咱们硬是啃下来了!”
龙腾一号。
这是内部对奉天飞机厂生产的第三代战斗机的代号。
白杨心中微微一动。
一千架……
这个数字,在这个年代,对于一款全新的、技术跨越极大的三代机而言,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要知道,这可不是后世那种模块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生产线。
这个年代末的国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精密部件的加工、复杂工艺的实现,都依赖于工人们的经验、智慧和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
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从试制到首批一千架的量产交付,这速度,堪称奇迹。
“这确实是大喜事!”白杨由衷地赞叹道,“余厂长,徐科长,同志们辛苦了!这速度,这效率,放眼世界,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奉天厂的荣誉,更是我们整个国家航空工业的骄傲!”
他的称赞不是场面话。
作为知晓未来的人,他更清楚达成这一步有多么不容易。
这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汗水甚至血水。
余厂长被夸得满面红光,连连摆手:“嗨!这都是应该的!应该的!主要还是白所长您主持设计的底子好啊!性能过硬,我们生产起来才有劲头!不像以前搞某些型号,问题一大堆,三天两头停工,那才叫折磨人!”
他这话半是恭维,半是实情。
龙腾一号的设计,确实领先了这个时代太多。
徐科长这时也放下了茶杯,接过了话头。
他的语气依旧平稳,但内容却直指核心:“白所长,余厂长说的没错,龙腾一号的顺利量产,您居功至伟。我们今天来,除了报喜,其实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想听听您的意见。”
来了。
白杨心中了然。
前面的报喜是铺垫,是引子,这才是正题。
他看向徐科长,示意他继续。
徐科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严肃起来:“白所长,我们都知道,龙腾一号的性能,相比于我们现役的飞机,以及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二代机,甚至部分所谓的‘准三代机’,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这一点,通过之前的试飞、演习,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确保措辞精准:“但是,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想知道的是,以您的专业判断,龙腾一号这种先进性能,大概能保持领先地位……多久?”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下。
余厂长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些,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眼神专注地看着白杨。
这个问题,看似只是一个技术性的前瞻判断。
但实际上,却直接关系到龙腾一号最终的生产总量,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国防战略布局,关系到巨大的资源投入方向。
如果领先时间短,那么可能就需要尽快启动下一代战机的研发,同时控制龙腾一号的生产规模,避免刚装备就落后。
如果领先时间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扩大生产,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替换老旧装备,提升国防实力,并且为后续更先进型号的研发争取充足的时间和资源。
白杨没有立刻回答。
他端起自己的搪瓷缸子,轻轻呷了一口微凉的茶水。
苦涩的茶味在舌尖弥漫开来,让他的思绪更加清晰。
领先多久?
这个问题,放在别人那里,恐怕只能基于现有的情报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推演,得出一个相对模糊的、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结论。
但白杨不同。
他的脑海里,清晰地烙印着未来几十年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脉络。
f-15、f-16的改进型,苏-27系列的诞生和发展,欧洲双风,乃至更后面的四代机、五代机……每一个节点,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如同坐标点一样精确。
龙腾一号,以他提供的、经过系统“优化”并结合了部分未来理念的设计。
其核心性能,特别是气动布局、飞控系统和雷达航电架构(虽然受限于当前材料和电子水平,有所缩水,但架构是先进的),确实足以碾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对手。
它的主要优势在于体系化的设计理念和信息化的架构雏形,这与同时代那些各自为战、缺乏整合的西方或苏联战机有着本质区别。
“三十年。”
白杨放下茶杯,说出了一个数字。
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没有丝毫犹豫。
“三十年?”
余厂长和徐科长几乎同时重复了一遍,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三十年!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特别是在尖端军事技术领域,一款主力战斗机能够保持性能领先长达三十年?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现在国际上公认最先进的飞机,哪怕是鹰酱,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领先三十年?
别说三十年,能领先十年、十五年,就已经烧高香了!
徐科长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探究:“白所长,您确定?三十年……这个时间跨度,是不是太……太乐观了?”
他不是不相信白杨的技术能力,龙腾一号的诞生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