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天津蓟州区鼓楼(第2页)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沿着城台旁的石阶缓缓而上,登上了鼓楼。站在鼓楼上,视野顿时开阔起来,蓟州古城的风貌尽收眼底。古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房屋,来来往往的行人,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画卷。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宁静。微风吹过,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仿佛也带着历史的味道。此时,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想象着曾经在这里,鼓楼作为报时的工具,每天定时敲响,那悠扬的钟声和鼓声,传遍整个古城,提醒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战争时期,鼓楼又成为了了望和指挥的重要据点,见证了无数的硝烟战火。
在鼓楼上,还摆放着一些与鼓楼历史相关的文物和介绍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鼓楼的历史变迁。蓟州鼓楼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六次重建。明祟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攻入蓟州,城被拆毁,鼓楼被焚。清朝顺治年间、康熙年间、道光年间,曾几次按明时原样重修,但或因地震、或因大火、或因年久失修,又几次毁坏。到抗日战争结束时,蓟县城上角楼全塌,城垣拆尽。如今我们看到的鼓楼,是1983年修葺,1987年6月向中外游人开放的。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它依然保留着明代建筑的风格,古朴典雅,韵味十足。
走下鼓楼,我在鼓楼广场上漫步。广场上热闹非凡,有许多当地居民和游客在此休闲娱乐。孩子们在广场上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一旁聊天晒太阳,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广场周围有一些小吃摊和小店,售卖着各种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我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炸咯吱盒,外皮酥脆,内馅鲜美,让人回味无穷。在一家小店里,我还购买了一个以鼓楼为造型的纪念品,作为这次旅行的留念。
离开鼓楼广场后,我沿着渔阳北路向北走去,来到了与府后街交叉口东侧路北的鲁班庙。鲁班庙是一座一进的四合院,占地800多平米,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殿和东西配殿及东西配殿南侧各一平房。走进鲁班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门,山门虽不大,但却显得古朴庄重。穿过山门,便是大殿。大殿为砖木结构,据介绍所用木料为铁糙木,这种木材比水重比铁硬,是修建清东陵所用木材的余料。大殿是清代宫式建筑,从大殿的屋顶样式和所用琉璃瓦的颜色可以看出,鲁班庙的建筑等级规格还是比较高的。大殿外廊檐下和正殿外檐下分别悬挂着“鲁班先师”和“公输子庙”两块匾额。鲁班,春秋鲁国人,着名的能工巧匠和发明家,被民间供奉为土木工匠的鼻祖。他本姓姬,字公输,名般(ban),因为他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就渐渐的被称为鲁班了。走进东配殿,里面展示着鲁班的发明创造,有锯、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工匠器具;碾、磨、风箱、伞等生活器具;木鹊飞鸢、木人木马、鲁班锁、橹、云梯等机械。现在的许多成语比如“班门弄斧”“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墨守成规”等等,都与鲁班的发明有关。参观完鲁班庙,我对这位古代的能工巧匠充满了敬佩之情。他的发明创造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