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英灵聚议功与过,墨尘详说秦一统(第3页)
墨尘叹了口气,缓缓讲述起少姜的遭遇:“她是齐景公之女,因容貌出众,在十岁时便被迫成为政治牺牲品,被晋国以武力胁迫嫁予时年五十岁的晋平公为妻。她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与无奈。由于她年纪尚小,不适应晋国宫廷的生活,加上晋平公的苛责,仅仅嫁过去三个月便香消玉殒了。”
墨尘说完,轻轻摇了摇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同情。他伸手一指夏雨和陈菲儿,语气坚定:“夏叔,陈姨,您们现在应该明白了,历史并不是您们所熟知的那样。没有秦国横扫六合八荒,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华夏国四分五裂,就像是今天的欧洲一样,出国就跟出省一样简单。”
众人听闻少姜身份,皆是一脸唏嘘,感慨她命运的坎坷。夏雨眉头紧锁,满脸疑惑,率先打破沉默,看向墨尘问道:“墨尘啊,咱们刚聊了这么多历史人物,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华夏,这对咱们历史走向影响太大了。可这统一背后,到底是秦国一家之功,还是另有隐情?你见识广,给大伙讲讲呗。”
墨尘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思索,轻轻晃了晃手中的折扇,清了清嗓子。他目光扫过众人,神色变得严肃起来,缓缓开口道:“若单纯认为秦国武力征伐是华夏大一统的唯一原因,这观点太片面了。秦国统一华夏,意义重大,可华夏文明走向大一统,是个极为复杂的进程。”
他目光炯炯,依次扫过众人,继续说道:“诸位想想,在秦国崛起前,春秋时管仲在齐国搞改革,发展经济、整顿军备,‘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是在经济、政治层面,为华夏大地的整合探路。还有孔子,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传播‘仁’‘礼’思想,虽四处碰壁,却让中原大地不同邦国的人,有了共同的文化价值根基。这些先贤的努力,在漫长岁月里,慢慢将各地的人心凝聚起来,才让统一的理念,深植于华夏子民心间。”
夏小天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照你这么说,秦国统一是顺势而为咯?”
墨尘点头,折扇“唰”地展开,轻轻扇动:“正是。秦国不过是将此前几百年,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融合里积攒的力量,用武力做了最后的推动。若没有漫长的铺垫,就算秦国武力再强,打下的江山,也不过是一盘散沙。就拿文字统一来说,战国时各国文字虽形态各异,但根源相通,都是源自更早的甲骨文、金文,这是文化传承的纽带。秦国只是将已有的共性规范起来,要是毫无根基,强行推行,只会适得其反。”
夏雨皱着眉,若有所思:“可秦国统一后,实行严苛律法,‘焚书坑儒’,这又怎么说?”
墨尘轻叹一声:“这便是秦国的短视之处了。它在统一的手段上,过于依仗武力和酷法,忽视了文化传承与民心所向。‘焚书坑儒’看似打压了不同思想,实则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动摇了统治根基。若秦国能在统一后,多些怀柔,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般,将不同思想融会贯通,为己所用,秦朝或许也不会二世而亡。”
曹云抚着下巴,眼中满是赞赏:“尘儿,你这番见解,鞭辟入里。如此说来,华夏大一统,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秦国只是其中关键一环,而非全部。”
墨尘合上折扇,用力一点:“老爸说得对!往后世角度看,就算没有秦国,随着各地交流加深,经济联系愈发紧密,文化认同感持续增强,也会有别的势力扛起统一大旗。历史大势?浩浩荡荡?,秦国只是顺应潮流,成了那个执旗者罢了。”
白起沉默许久,此时开口,声音低沉却透着思索:“听殿下这般剖析,我当年为秦国征战,看似杀戮无数,实则也是在顺应大势,推动这天下归一的进程?”
墨尘看向白起,目光诚恳:“白兄,你在战场上的拼杀,客观上加快了各国融合。只是战争太过残酷,生灵涂炭,这也是历史的无奈。往后日子,咱们可得多琢磨,如何用更温和的法子,守护这来之不易的太平。”
众人皆陷入沉思,客厅里一时安静下来,唯有窗外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也在为墨尘这番言论感叹。乔依音轻轻靠向墨尘,低声说:“墨尘,你懂得真多。”墨尘转头看向她,温柔一笑,轻声回应。凰莎也走近几步,加入讨论:“那依你所言,往后咱们该如何守护当下呢?”墨尘目光坚定,认真作答,一场新的交流在客厅中展开 。